113-學測-國文-題組-13-15
簡單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兩書均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世說新語》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整:
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上文有四處標記。依據文意,「蓋由民間口傳,各記見聞,彼此歧異,故是尋常事。」句應填在:
關於文中引述的三則周處傳說,說明不適當的是:
迷因(meme)是文化傳遞的微型單位,經由模仿、複製、改作,承載片段資訊或觀點,透過語文、圖片或影音等型態流傳,帶來影響。「周處除三害」即屬迷因,依據右列電影《周處除三害》簡介,關於其模仿、改作傳說,說明最適當的是:
電影《周處除三害》簡介
亡命天涯的槍擊犯陳桂林,誤信醫師的診斷,以為自己身罹絕症。在醫師勸說自首後,因為不希望自己死後被別人遺忘,決定以惡制惡,追殺排名在他之前的二大通緝要犯。最後投案自首,接受槍決伏法。陳桂林自以為是現代周處,卻沒想到困住他,讓他逃無可逃的,從來都不是外在環境,而是內心的貪、嗔、痴。
統計數據
答對率: 67 %鑑別度: 39 %高分組答對率: 85 %低分組答對率: 46 %
相似題目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