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測試辦-社會-題組-51
臺灣的地理位置在清帝國眼中具有「屏障」的角色,1683年施琅以「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江蘇)、浙(浙江)、閩(福建)、粵(廣東)四省之左護」為理由之一,主張留臺。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次年,清廷戰敗,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澎「永遠讓與日本」,臺地紳民不服,成立臺灣民主國希望繼續能作清帝國的「屏藩」。 民主國成立時,「總統」或「紳民」不時發表「惟是臺灣疆土,荷大清經營締造兩百餘年,今須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藩」、「臺灣者,吾臺人之所自有,何得任人之私相授受?清廷雖棄我,我豈可復自棄耶!」等慷慨言論以爭取同情。但學者對民主國成立的動機和性質有諸多評論,認為民主國的民眾基礎甚為薄弱,只是晚清的官吏企圖在西方政治制度的外衣下,繼續保有自己的權力。請問:
依據題文所提供的資訊,有關臺灣民主國成立的推論,下列何者最為合理?
施琅提及臺灣是大清帝國四個省分的「左護」。請依示例(圖9)在答題卷上,從大清帝國的首都往外畫上箭頭,標出施琅是以哪種方向為視角描述臺灣與這四個省分的相對位置。 image.png
從法理的角度思考,臺灣民主國應屬於清領時期或是日治時期?請勾選一個歷史分期並簡要說明判斷的理由。(請在答題卷上作答;未勾選分期僅說明理由者,此題不予計分)
歷史分期理由
統計數據
相似題目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