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指考-國文
簡單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最適當的是:
閱讀下文,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 □ 內的選項:
甲、我母親和我姑姑一同出洋去,上船的那天她伏在竹床上痛哭,綠衣綠裙上面釘有 □ □ 發光的小片子。(張愛玲〈私語〉)
乙、蝴蝶的本能是吮吸花蜜,女人的愛亦是一種本能:採集所有美好事物引誘自己進入想像,從自身記憶 □ □ □ □ 並且偷摘他人經驗之片段,想像繁殖成更豐饒的想像,織成一張華麗的密網。(簡媜〈母者〉)
丙、母親是天可汗,當家的天可汗,一家之王,絕對的威權,分配空間與食物的主人。她要我報告的事,或她突如其來要我 □ □ 的事,我最好都要知道,所以我在覲見可汗時,不論她問不問我話,我的心中就是會先有腹稿。(鍾文音〈我的天可汗〉)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愈是靈心善感的詩人,愈是技巧高妙的詩人,
甲、悉聽自然                     ~~~~~~~~~~~~~~~~~~~~ 乙、不必勉強押韻           ~~~~~~~~~~ 丙、形式上有韻與否
丁、也愈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 戊、他的作品節奏愈自然
但也不必故意避免用韻。(琦君〈不薄今人愛古人—我讀新詩〉)
下列各組文句,前後意義最相近的是:
依據下文,最能概括文章內容的標題是:
    ~~~~法蘭克福是大多數外國旅客到德國的第一站,除了巨大繁忙的法蘭克福國際機場外,這裡也是德國的鐵、公路交通樞紐,以及歐陸的金融中心,更因是歐洲中央銀行的所在地,在世界經濟上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因為是銀行城,市區內現代的摩天大樓林立,使法蘭克福的天際線十分絢麗。除了工商業充斥,她也是一座文化古都。從1562年起,法蘭克福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加冕的地方,崇高的地位延續到該帝國1806年瓦解為止。旅行者可從市中心古色古香的羅馬山廣場,感受歐洲中古風情。
    ~~~~法蘭克福位於美茵河畔,有廣大美麗的河濱綠園,可在此觀賞高聳壯觀的天際線。而美茵河往西匯入萊茵河,河流孕育出本區自然環境的旺盛生命力,造就無數美景。
(改寫自林呈謙《德國旅行家》)
依據下文,關於犯罪小說與偵探小說,敘述最適當的是:
    ~~~~近十年來專注於犯罪小說的評論研究大幅增加,僅有少數提及犯罪小說的源起。有人認為閱讀犯罪小說的基本動機是宗教性的,透過儀式與象徵性的犧牲來除去個人或群體的罪惡。這種企盼並不會永遠奏效,真正的犯罪小說迷就像摩尼教徒,認為光明與黑暗會永無止境地相互抗衡,猶如偵探與罪犯的對峙。部落獻祭的人或許被視為是神聖的,因此通常在死亡前都必須經過偽裝,將人類外觀打扮成需驅趕的惡魔模樣。偵探小說的操作方式則相反,罪犯剛登場時是受認可的人物,而且往往受人敬重。這個面具要到故事最後才會被扯下來,露出違法者的真面目。偵探就像巫醫一樣神聖,能嗅出破壞社會的惡魔氣味,展開追捕,看破各式偽裝,直探事件根源。在故事中將偵探安排為凶手,通常會成為敗筆,除了這種作法顛覆法律外,信仰也是重要因素,因為這樣的安排混淆了光明與黑暗的力量。(改寫自朱利安‧西蒙斯《血腥謀殺》)
依據下文,有關蜜蜂的舞動,敘述最適當的是:
    ~~~~根據馮‧弗里希的早期研究,蜜蜂有兩種「舞步」:一種他稱為環繞舞,一種則為8字搖擺舞。當時他的結論是:跳環繞舞,表示蜜蜂發現花蜜的來源;跳搖擺舞,則表示蜜蜂找到花粉。後來,波伊特勒持續進行研究,開始懷疑當初的論點。他和馮‧弗里希在1944年繼續做實驗,發現如果餵食盤距離蜂巢超過一百公尺,不管蜜蜂帶什麼東西回去,都會跳搖擺舞。所以他們認為:蜜蜂不同的舞蹈方式,並非用來描述發現什麼物質,而是一種用來傳達更複雜資訊的方法,也就是要說明地點。馮‧弗里希寫道:這種精確描述距離與方向的能力「似乎太過奇妙,根本不像是真的。」(改寫自修‧萊佛士《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
依據下文,湯普生醫師「把總醫師痛罵一頓」的原因,敘述最適當的是:     ~~~~記得我當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晚恰好遇到一個車禍外傷病人由救護車送來急診。經過詳細檢查,確認只有些皮肉裂傷,總住院醫師便決定把病人帶到開刀房,洗淨傷口加以縫合並住院觀察。當晚是我們的副主任湯普生醫師值班。由於總住院醫師認為這是很平常的外傷,而且他已處理得很好,因此決定讓湯普生醫師休息。誰知湯普生第二天巡房後走出病房就大發雷霆,把總醫師痛罵一頓,說他沒有依照科內規定,維護病人權益,未和主治醫師討論出最好的治療方法,也不尊重醫學倫理,因為病人在法律上屬於湯普生醫師,他有義務照護病人。事實上病人狀況相當穩定,總醫師卻因一個善意的疏忽,幾乎被記過甚至開除。(改寫自王國照《重披白袍》)
閱讀下列詩句,最符合詩中所示的人生態度是: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行路難〉)
《淮南子‧人間訓》曰:「知備遠難而忘近患」,意指僅知道防備遠處的禍害,卻忽略近處的危機,有失明智。下列選項,最切合上述旨意的是:

鷇:雛鳥。
下列關於先秦典籍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13-14 (4分)
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甲:
    ~~~~我喜歡躺在早春微涼的胸膛/─最好是18度C的冷感/張開熱切的想望/大地的心跳令我羞赧/於是,緋紅著臉低著頭/在枝椏上相互簇擁/磨蹭出足夠的勇氣/聆聽如波浪洶湧而來/綻放的聲音。(路寒袖〈臺灣的春天─詩詠山櫻花〉)
乙:
    ~~~~你單層的花瓣展現單純的美/不像玫瑰層層裹藏著秘密/五片心形的花瓣束在一起/你集中意志抵擋日落後的嚴寒/平地的薔薇依靠著牆叢生/高山薔薇啊/你在嶺上蔓爬/以你的純白與夜黑對峙/以你縷縷的細香襲入大氣。(鍾玲〈高山薔薇〉)
關於上列詩作的解讀,最適當的是:
感官描寫時,有時可以將某一感官的感受以其他感官的感受表達。下列對於詩中的感官描寫,解說最適當的是:
題組 15-16 (4分)
閱讀下文,回答15-16題。
    ~~~~司馬遷《史記》所發展出來的「紀傳」體,不但奠定往後正史的寫作形式,在敘事形態上,亦將敘述重點由記錄對話、敘述情節的因果,轉移到捕捉一個個特殊人物的性格與命運。終於,個人,一個具有特殊個性完整人格的個人成為注視的焦點。人不再附屬於事,而是人創造了種種的事。因此,具體的人,一個個獨特的個人才是最終的主體。……由於篇章、文章的觀念戰國末年已出現,在《史記》刻意區分的篇章中更是顧慮到全文情調的統一。同一歷史事件,記述在不同篇章,由於傳述的是以不同的人物為主體,配合人物特別的生命情調,以及他們與歷史事件的關連,往往呈現不同的風味、不同的意義。司馬遷隱藏了單一作者的聲音,綻放出來的卻是眾多人物的多元宇宙,是多重音色的自呈與交織。因此,《史記》展現的不僅是繽紛多姿的人物性格之美,更是從悲壯到滑稽,由崇仰到諷刺各種類型的敘事筆調之美。(改寫自柯慶明〈中國文學之美的價值性〉)
依據上文,下列敘述不適當的是:
依據上文,下列推論最適當的是:
題組 17-19 (6分)
閱讀下文,回答17-19題。
    ~~~~漢代出現的原始瓷,以草木灰為釉水,燒出來灰灰綠綠,並不好看。彼時銅器昂貴,因此燒出類似銅器的東西作為陪葬的明器。魏晉茶道興起,杯盞以越窯為上,越窯是翠綠色,還帶點灰色調,要到南宋龍泉才燒出漂亮的綠色。追求瓷器色澤之美的過程,艱困而漫長,至少花了五六百年。宋代以玄素為美,瓷器的靜定與素淨頗為相應。所謂道,就講「相應」,人與茶相應,可以行氣,以利打坐;道與器相應,可以參悟;人與茶碗相應,可以引發美感。文人喝茶成為風氣,但有一只素玄之名物,便可在茶會中領得風騷。那是文人茶的時代,也是瓷的第一高峰。
    ~~~~明代以前,點茶是用茶碗將茶末泡為茶湯打出泡泡,過程繁瑣,加以團茶昂貴,非一般人喝得起。朱元璋改團茶、點茶為茶湯,改茶湯後,小壺小杯喝茶,這是功夫茶的起始,所以瓷器小杯變多了。明初宮中還是以素白為美,甜白瓷是此時的代表,如糖霜的白,不像定瓷白中帶黃,影青瓷白中泛藍,這時真正的白瓷才產生。它並不單調,通常刻有暗花為飾,其他素色瓷如祭紅、霽藍、豆青都燒得很好。至於明青花大器為多,受中東影響,貿易瓷愈花愈好,也有可能元蒙古人愛大器,明代猶有前朝風,這是瓷的第二高峰。(改寫自周芬伶〈說瓷〉)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瓷器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依據上文,下列文字的鑑賞觀點,最可能屬於:
茶盞惟宣窯壇盞為最,質厚白瑩,樣式古雅,有等宣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次則嘉窯心內茶字小盞為美,欲試茶色貴白,豈容青花亂之?
依據上文,對於下列甲、乙兩項推論,最適當的判斷是:
甲、茶葉沖泡方式影響杯盞瓷器的形製。
乙、宋代人常依茶湯顏色選用合適茶碗。
題組 20-22 (6分)
閱讀下文,回答20-22題。
    ~~~~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誇道:「這般整齊肴饌,濟楚器皿,端的是好個江州。我雖是犯罪遠流到此,卻也看了些真山真水。我那裡雖有幾座名山古跡,卻無此等景致。」獨自一個,一盃兩盞,倚闌暢飲,不覺沉醉。猛然驀上心來,思想道:「我生在山東,長在鄆城,學吏出身,結識了多少江湖上人,雖留得一個虛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雙頰,配來在這裡。我家鄉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見!」不覺酒湧上來,潸然淚下。臨風觸目,感恨傷懷。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詞調,便喚酒保,索借筆硯。起身觀翫,見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題詠。宋江尋思道:「何不就書於此?倘若他日身榮,再來經過,重覩一番,以記歲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興,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去那白粉壁上,揮毫便寫道: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讎,血染潯陽江口。」
宋江寫罷,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飲了數盃酒,不覺歡喜,自狂蕩起來,手舞足蹈,又拿起筆來,去那〈西江月〉後,再寫下四句詩,道是: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宋江寫罷詩,又去後面大書五字道:「鄆城宋江作」。寫罷,擲筆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飲過數盃酒,不覺沉醉,力不勝酒。便喚酒保計算了,取些銀子算還,多的都賞了酒保。(《水滸傳》第39回)
上文藉描寫「宋江飲酒賦詩」,凸顯宋江的性格是:
關於宋江題於壁上的詩詞,解釋最適當的是:
下列六句是今日九江潯陽樓上的一副對聯,請依文意與對聯格式,選出排列順序正確的選項:
甲、如無水滸傳者                  ~~~~~~~~~~~~~~~~~~ 乙、果有潯陽樓乎
丙、就會無影無蹤                  ~~~~~~~~~~~~~~~~~~ 丁、寫得有聲有色
戊、則梁山聚義替天行道         ~~~~~~~~~ 己、將宋江醉酒壁上題詩
題組 23-24 (4分)
閱讀下文,回答23-24題。
    ~~~~因為有輪迴的觀念,《封神演義》看待爭鬥的時間超越一個人在世間的壽命。從地面上王國的時間─商朝將亡,周朝將興;到諸神的時間─不知那是在宇宙的何時,諸神共議了「封神榜」,榜上注定了有多少靈魂要歷劫重生,得到封號與任務,成為守定一方的星宿或神祇;再由諸神的時間回到人類的時間,無道紂王引發的殺戮和討伐,正在展開。雖然,最後的結果早已在冥冥中被決定,整場戰爭是應著封神協議的大方向而生的微細現象。在商周兩方的旗號之間,有些人是無知被捲入,有些是明明知道、要避卻還是避不開。腥風血雨之後,周朝的開國基業底定。人世或許還是有成王敗寇的邏輯,神界卻不是。封神臺上,戰爭中死去的魂靈們再度聚集,不論生前是助周的、還是助商的,榜上有名者都被封神。封神的觀點 □ □ □ □。戰爭不是殲滅對手,而是吸納與融合的過程。(改寫自張惠菁〈封神〉)
關於上文對《封神演義》的詮釋,最適當的敘述是:
上文 □ □ □ □ 內最適合填入的是:
題組 25-26 (4分)
閱讀下文,回答25-26題。
    ~~~~就中國古典詩學傳統而言,詩歌的意義往往以詩人個人內在的情感意念為重心,此等情意又是間接借助語言文字所呈示的對象加以烘襯,由是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趣。至於間接烘襯的表現手法能成為主要的創作模式,就是根源於古典文化的論述中,對語言表意功能的質疑。一方面固然由於情感或意念本身不可捉摸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認定了語言作為一種表意的工具其實有所不足,甚或不完備,因而如何以有限的語言媒介傳寫極為流動精微的情感或意念,便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課題。(改寫自蔡英俊《語言與意義》)
依據上文,中國古典詩歌以間接烘襯方式表達情感的原因是:
下列詩句,最符合上文畫底線處所述表意方式的是:
題組 27-29 (6分)
閱讀下文,回答27-29題。
甲:
    ~~~~烏於人最黠,伺人音色有異,輒去不留,雖捷矢巧彈,不能得其便也。閩中民狃烏性,以謂物無不可以性取者,則之野,挈罌飯、楮錢,陽哭冢間,若祭者然。哭竟,裂錢棄飯而去。烏則爭下啄,啄盡;哭者復立他冢,裂錢棄飯如初。烏不疑其紿也,益鳴爭,乃至三四,皆飛從之。稍狎,迫於羅,因舉獲其烏焉。今夫世之人,自謂智足以周身,而不知禍藏於所伏者,幾何不見賣於哭者哉!(蘇軾〈烏說〉)

狃:了解。

乙:
    ~~~~臺灣平地甚少看到烏鴉,較難想像「烏合」的場面,但在日本東京、印度孟買等城市,常可見到一群群烏鴉,乍看牠們的確是毫無紀律地聚集、啄食、行動,但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飛到啄食處,離開啄食處,甚至歸巢的行動,都是相當有紀律的。
    ~~~~許多研究顯示,烏鴉在鳥類中屬於智慧高、學習能力強的一群。觀察烏鴉的行為,會發現牠比其他鳥類及猴子、海豚之外的哺乳類動物高明不少。例如棲息於海邊的烏鴉要取食蛤蜊等貝類時,會先叼起蛤蜊起飛,再從高處將牠丟下,把硬殼撞破。若飛得太高,體力消耗太多;飛得太低,又打不開殼,因此必須掌握適當的高度。此外,還必須丟在質地較硬處才有效率。當一隻烏鴉發現適當的地點和合宜的擲落高度時,其他烏鴉馬上起而模仿。所以《伊索寓言》裡聰明的小烏鴉,叼石頭填滿裝著些許水的瓶子而喝到水的故事,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不只學習能力,在多烏地區,有時我們還可以看見數隻烏鴉攻擊一隻流浪貓或小狗的場面。(改寫自朱耀沂《成語動物學》)
下列關於甲文的解說,最不適當的是:
下列關於乙文的解說,最適當的是:
下列關於甲、乙二文文意的說明,最適當的是:
題組 30-31 (4分)
閱讀下文,回答30-31題。
    ~~~~故車之堅可以任重也,而人斯載之;故弓之良可以射遠也,而人斯彀之。苟汝治車而堅矣,為弓而良矣,焉往而不為人所求。不此之務,而急急焉以求人知為事,則非予之所望于汝也。(陳高〈送族弟祥遊金陵序〉)
陳高在上文中提及「車之堅」、「弓之良」,用意是:
依據上文,陳高所要闡釋的論點是:
題組 32-34 (6分)
閱讀下文,回答32-34題。
    ~~~~趙成陽堪,其宮火,欲滅之,無階可升,使其子朒假於奔水氏。朒盛冠服,委蛇而往。既見奔水氏,三揖而後升堂,默坐西楹間。奔水氏命儐者設筵,薦脯醢觴朒。朒起,執爵啐酒,且酢主人。觴已,奔水氏曰:「夫子辱臨敝廬,必有命我者,敢問?」朒方白曰:「天降禍於我家,鬱攸是崇,虐焰方熾,欲緣高沃之,肘弗加翼,徒望宮而號。聞子有階可登,盍乞我?」奔水氏頓足曰:「子何其迂也!子何其迂也!飯山逢彪,必吐哺而逃;濯谿見鱷,必棄履而走。宮火已焰,乃子揖讓時耶!」急舁階從之,至,則宮已燼矣。(宋濂《宋文憲公全集》)

儐者:接待賓客的侍者。
脯醢:肉乾和肉醬。
鬱攸是崇:火氣積聚,指發生火災。
舁:抬。
依據上文,下列文意解說最適當的是: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上文藉由故事人物的言行寄寓主旨,下列說明最適當的是:
關於下列文句的意涵,敘述適當的是: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客我」,「客」是名詞當動詞使用。下列文句「」內的詞,也將名詞當動詞使用的是:
下列畫底線的文句,是進一步解釋前句「」內所述之內涵的是:
鄭愁予〈三年〉:「啊!已三代了的生命,而我們何其大方地吝嗇著呀。」以「大方」來形容「吝嗇」,詞義相反,意象強烈而特殊。下列文句也有此種用法的是:
關於下列辛棄疾詞作,敘述適當的是:
    ~~~~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卻怪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辛棄疾〈醜奴兒近〉)
題組 41-42 (8分)
閱讀下文,回答41-42題。
    ~~~~剛出世的小馬駒很快就能站起來,並尋找食物;小鴨只要一出世,就會根據本能去找水、游水。而剛剛出世的孩子,如果沒有大人的幫助,則會在幾個小時內死亡。人類的基本生存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呢?社會學給了這個問題一個非常簡潔的答案—社會化。由於人類不具備其他動物的生物本能,就只能通過學習來獲得能力、獲得人格,使自己成為社會中的正常一員。
    ~~~~某些人類的行為常被誤認為是「本能」,譬如有人衝你的臉打上一拳,當然會閃躲。但在社會學和生物學中,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本能」有非常具體的含義,主要是指受基因決定的複雜行為模式,譬如小鴨找水、小馬駒站立,都是本能行為。而這裡的閃躲,則是反射行為,不是本能;是單一的反應,不是複雜的行為模式。
    ~~~~人類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反射行為,而且大多與生存有關,前面提到的閃躲是為了避免傷害,嬰幼兒的吃奶是為了進食。還有許多類似的動作,都與人類的基本生存有關,譬如對溫暖、水的需求。但是,人類滿足這些基本需求的方式並不完全一致。舉例來說,飲食是人類的共同行為,但是獲得飲食滿足的方式卻千差萬別。另外,人會在行為發出之前有所思考,會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考慮行為後果以及對自己的利或弊,而不是像動物那樣完全憑藉生物特性,以本能發出行為。(改寫自邱澤奇《社會學是甚麼》)
依據上文,符合文中對人類「本能」與「反射」說明的是:
下列文句,符合上文畫底線處所述情形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