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指考補考-國文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下列三首詩歌所詠之物,依序是:
甲、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丙、人間植物月中根,碧樹分敷散寶熏。自是莊嚴等金粟,不將妖艷比紅裙。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己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我們鄉下不喝茶,
甲、平常渴了                               ~~~~~~~~~~~~~~~~~~~~~~~~~~~~~~~ 乙、或摘幾粒番茄吃
丙、泡壺小茶斟在神案上的杯子裡       ~~~~~~~ 丁、捧井水喝幾口
戊、冬瓜茶與麥茶除外                     ~~~~~~~~~~~~~~~~~~~~~ 己、只有初一、十五供奉清果時
我以為茶是給神明喝的。(簡媜〈粗茶淡飯〉)
依據下文,□ □ 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周)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統御兵馬,敢不竭 □ □ 之力,以圖報效。……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 □ □;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 □ □ 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三國演義》第57回)
仕隱一直是古代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下列文句,表達入仕後意欲隱退之情的是:
依據下詩,關於陸游養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陸游〈贈貓〉)
依據下文,最符合曾國藩看法的是:     ~~~~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以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書不過數種,曰《易》、曰《書》、曰《詩》、曰《春秋左傳》、曰《莊子》、曰《離騷》、曰《史記》、曰相如、子雲。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旁者曰《穀梁》、曰《孟》、《荀》、曰《莊》、《老》、曰《國語》、曰《離騷》、曰《史記》。二公所讀之書,皆不甚多。(曾國藩〈諭紀澤〉)
依據下文,最符合過去辭人看法的是:
    ~~~~過去的辭人常把文壇的辭趣和社會的辭趣分得極嚴,謂「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他們雖不在社會以外,卻也不在社會之中。他們深藏在「藝術宮」裡,不願我們這種「引車賣漿者言」吹進他們的耳朵,故不妨說是「則求達難」。(改寫自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依據下文,關於「君子」和「小人」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楚王後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若夫志意脩,德行厚,知慮明,生於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論》)
依據下文,關於中西繪畫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由始至終,用毛筆畫成的線條一直都是中國繪畫的要素。歐洲繪畫也是以線條開始的,但是人們的興趣後來從勾勒輪廓的線條轉移到輪廓內的事物中去,把注意力放到光影、體積、柔化輪廓,或者使輪廓模稜的種種表現法上,從而削弱了線條的重要性。中國繪畫走的是一條不同的路。中國畫家從不像歐洲畫家那樣,努力想要把物體重現得和原來一模一樣,表現色彩、質感、體積的具體形象。中國畫家特別強調線條,把線條當作主要的描繪和表現工具。某種風格上的運動如果有摧毀單一線條完整性的趨向,或者要把線條納到面積的處理中,通常就會被認為是從主流分離出去的異端。(改寫自高居翰《中國繪畫史》)
「贊」是源自史書的文體,往往對人物做概括式的評論。下文是唐伯虎就其自畫像所作的「贊」,依據文意,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卻少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了我。
對聯題詠古代名人,有時會於聯中直接組合原典名句,以提升識別效果。下列對聯,屬於此種作法的是:
題組 13-14 (4分)
甲:
    ~~~~陶宗儀《輟耕錄》:「貴由赤者,快行是也。每歲一試之,名曰放走。以腳力便捷者膺上賞,故監臨之官,齊其名數而約之以繩,使無後先參差之爭,然後去繩放行。在大都,則自河西務起程;若上都,則自泥河兒起程。越三時,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萬歲。先至者賜銀一餅,餘者賜段匹有差。」「貴由赤」是禁軍名,意謂「善跑者」。元代忽必烈於1287年舉行士兵「放走」後,這項運動也稱為「貴由赤」,它比1896年第一屆奧運的馬拉松項目早了六百多年。
乙:
    ~~~~出版社邀我為《超馬跑者的崛起》作序,我有些訝異。我是熱愛馬拉松的跑者,但全馬42.195公里畢竟不同於超馬。曾為新聞工作者,我深羨作者的採訪領域能與興趣相結合。他是全馬成績在三小時內的勇腳,為了採訪超馬,短短十八個月跑了八場。他觀察到非洲裔跑者稱霸世界全馬、半馬卻缺席超馬的現象,試圖促成非洲菁英參與超馬。雖然最後功敗垂成,但他對超馬的熱情,早已超越了報導者。
    ~~~~馬拉松跑者抵達終點所擁有的,除了個人最佳成績和完賽的滿足感,汗水與淚水也會在心中刻下無與倫比的印記。超馬是更深的境界。在世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的南非納密比亞沙漠一役,一位跑者對我說:「越痛苦,越快樂!」箇中滋味唯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曾經,超馬好手林義傑在沙漠中望著一群素人參賽者問我:「妳覺得這些人跟一般人有何不同?」這問題我想了很久,結果在書裡找到答案:「我們想得到勝利,想完賽,想全力以赴,想找出我們的極限,想要人們覺得驕傲。這是一種深層、原始的呼喚,在荒野直接面對毀滅,然後穿越到另一邊。完成這件事所得到的感覺,是容易上癮的。」(改寫自趙心屏〈說馬拉松故事的人〉)
「世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是以7天6夜挑戰250公里的長跑賽事。臺灣選手林義傑曾併計2003至2006年的積分,獲認可為首屆總冠軍。臺灣選手陳彥博則以2016年度內同時完成非洲撒哈拉沙漠、中國戈壁沙漠、智利阿他加馬沙漠、南極洲四大極地挑戰,贏得大滿貫總冠軍。
依據甲、乙二文,關於「貴由赤」與馬拉松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關於甲、乙二文的寫作方式,敘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15-17 (6分)
甲:
    ~~~~過去,人們只喜歡新的房子、新的建築,覺得老房子、舊房子都是醜陋破敗,都需要拆除,但是老房子一旦拆除,空間的靈魂飛散,就很難再找回來!
懂得欣賞老屋,是城市美學成熟的象徵,開發中的國家或社會,好像青春期的年輕人,只喜歡新奇的東西,對於老東西棄之如敝屣。但是已開發的成熟社會與城市,就如中年大叔,懂得欣賞骨董老件,喜歡在老舊空間中品味熟成的韻味。
    ~~~~近來,老屋新生的優秀案例越來越多,並不只是因為人們懷舊或是愛護古蹟,而是這個城市的空間美學改變了!變成熟了!變得懂得欣賞老的、舊的、幽暗的建築空間。大家開始懂得體會老東西的美感,懂得像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一書中所講的,老舊幽暗的事物有一種「古色古香的光澤」。(改寫自李清志〈欣賞老屋的品味〉)
乙:
    ~~~~在九華山地藏庵旁的小巷中,有間饒富興味的檜木老屋。這木屋原本一樓租給影印店,三個小女生接手時,房子殘破衰敗,二樓幾乎不能使用。在現實與夢想互相拔河的拉鋸下,她們揀出屋子的靈魂,開了懷舊料理簡餐店。老舊國小課桌椅變成餐桌椅、嬰兒床變成椅子、生鏽澆花器成為花盆、老茶壺竟成了燈罩、舊熨斗成為大門把手、廢棄豆腐板做成時鐘和書櫃、舊門板鑲成懷舊風牆面、裁縫桌木抽屜來擺放衛生紙,地板是舊木料,當初被人遺棄的破舊老件,在此重生找到價值。二樓的橫樑上還安插著可愛的松鼠造景,似乎象徵老靈魂都被賦予新生命。
    ~~~~一扇鏽痕的窗花,一面斑駁的門板,一道記憶中的好菜,每個元素都拼裝在這棟有故事的老房子中,而不足的就讓濃濃的人情味去填補吧!(改寫自陳俊文《嘉義小旅行》)
甲文認為人們懂得欣賞老屋,是城市美學成熟的象徵,理由在於:
乙文以「有故事」形容老房子的主要原因是:
甲、乙二文對「老屋新生」的相同理念是:
題組 18-19 (4分)
    ~~~~□ □ □ □,首在「按」、「提」。寫字時,筆不只是縱橫左右迴旋,同時要上提下按。所謂按,就是將筆毫觸落在紙上,筆管直衝向下按去,使筆毫彎屈。筆的結構是圓錐形,下面極尖細,漸上漸粗,所以筆管下按,筆毫自然彎屈。筆毫彎屈後便平鋪紙上,染成面積,按得越多,面積越大。於是,筆的按度便影響筆畫粗細,筆畫要粗便按,要細便提。字體線條的變化,全在按、提的運用。
    ~~~~更重要的是線條的轉折處。筆毫鋪在紙上,正順勢寫成線條,忽然要作九十幾度的轉折,筆毫勢必扭戾不能再順,於是折轉後的線條必然失去圓潤,變成不規則的刷子所畫的線條。因此在轉折處,必求筆毫轉換,仍成順勢,這種轉換筆毫的方法,就需要提、按:當筆畫到了轉折處,先行停住,將筆向上提,使筆毫伸直,隨之即按,即寫,自是順勢不扭戾了。(改寫自王靜芝《書法漫談》)
上文開頭的 □ □ □ □,最適合填入的是:
依據上文,關於書法「提」、「按」的認識,最不適當的是:
題組 20-21 (4分)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之家,延陵、晏嬰是也。建法立制,彊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備,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
    ~~~~兼有三材之別,各有一流。清節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譏訶,分別是非,是謂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能創思圖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是謂伎倆,張敞、趙廣漢是也。術家之流,不能創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劉劭《人物志》)
關於上文的流派區分,敘述最適當的是:
依據上文,關於下列人物,敘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22-23 (4分)
    ~~~~《學林新編》云:「〈古柏行〉曰:『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沈存中《筆談》云:『無乃太細長。』某案子美〈潼關吏〉詩曰:『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豈有萬丈城邪?姑言其高。四十圍、二千尺者,亦姑言其高且大也。詩人之言當如此。而存中乃拘以尺寸校之,則過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下列詩句,不符合上文中《學林新編》所論寫作手法的是: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中《學林新編》所表達的文學觀點是:
題組 24-25 (4分)
    ~~~~陳豨反代地,高帝自往擊,至邯鄲,徵兵梁王(彭越)。梁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謝。其將扈輒曰:「王始不往,見讓而往,往則為禽矣,不如遂發兵反。」梁王不聽,稱病。梁王怒其太僕,欲斬之。太僕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覺,捕梁王,囚之雒陽。有司治反形已具,請論如法。上赦以為庶人,傳處蜀青衣。西至鄭,逢呂后從長安來,欲之雒陽,道見彭王。彭王為呂后泣涕,自言無罪,願處故昌邑。呂后許諾,與俱東至雒陽。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於是呂后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國除。(《史記‧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下列敘述,最符合彭越第二次「稱病」心態的是:
依據上文,彭越最後被殺的原因是:
題組 26-29 (8分)
    ~~~~臺灣西瓜見於清代文獻,較早者有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纂修的《臺灣府志》、康熙三十六年郁永河撰寫的《裨海紀遊》,但不曾提到貢瓜一事。康熙五十八年陳文達纂修《鳳山縣志》,卷七「物產」云:「西瓜:內郡熟於六、七月,鳳山則種於深秋,熟於隆冬,貢大廷,以三月前至京,名曰萬壽果。」乾隆十二年范咸纂修《重修臺灣府志》卷十七「物產」:「西瓜,暑時多內地來,臺產種於深秋,熟於隆冬。乾隆二年,定福建督、撫每年正月各進瓜十圓。」乾隆三十九年朱景英《海東札記》:「西瓜種於八月,成於十月,臺灣、鳳山二縣有之,歲以充貢。」依據這些文獻,對臺灣貢西瓜大致可有這樣的歸納:
    ~~~~
    ~~~~貢瓜停止的年代無法確知,嘉慶十一年謝金鑾纂修《續修臺灣縣志》已說:「舊制貢西瓜,今罷。」我們若參考朱景英寫《海東札記》的時間,應在乾隆三十九年至嘉慶十一年間停貢。停貢的原因,也許是受到乾隆五十一至五十三年間林爽文之變所影響。蓋當時林爽文率眾圍攻府城數月,鳳山縣也有莊大田起兵響應,「進上瓜地」可能在戰爭中破壞殆盡,遂從此停貢西瓜。
    ~~~~雖然每年只有二十個西瓜充貢,但各級官吏絲毫不敢怠慢,有時為了達成任務,甚至不惜透支經費。《明清史料戊編》收錄一件乾隆二十一年的戶部題本,大意是說原署鳳山知縣魯光鼎在任內「尚有支銷修理察院衙署執事、栽種西瓜進京盤費二款,係奉部刪減之項」,因此「應追修理衙署並栽種西瓜盤費」。但魯光鼎「原籍既無產業可追,今各任所確查,又無資財寄頓」,經查定律:「凡應追銀兩,如果家產全無,力不能完者,地方官取具印、甘各結,申報督、撫保題請豁」,遂由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請准其照例豁免。乃於乾隆二十一年奉旨由戶部議奏,議奏結果是「應如該督所題,准其照例豁免」。這個案例,也算是臺灣貢瓜史上的一項掌故。\(改寫自林文龍〈清代臺灣貢瓜小考〉)

萬壽:皇帝壽辰
題本:官員交內閣入奏的文書
甘:類似保證書的字據
下列敘述,最適合寫進內的是:
依據上文推斷下列詩句反映的貢瓜年代,最可能的是:
甲、除卻風風雨雨天,分裝急喚渡頭船。深秋播種清冬熟,揀得西瓜貢大員。
乙、草木隆冬競茁芽,紅黃開遍四時花。何須更沐溫湯水,正月神京已進瓜。
丙、蔬園迫臘熟西瓜,剪蒂團團載滿車。恰好來春逢聖誕,急馳新果獻京華。
作者「參考朱景英《海東札記》」推測停貢西瓜的年代,除了基於①在清代臺灣記錄貢瓜的文獻中,《海東札記》應是《續修臺灣縣志》纂修前最晚問世的史料;也得假設②。②的內容最可能是:
關於文中「乾隆二十一年戶部題本」所述案件,最適當的是:
題組 30-31 (4分)
    ~~~~〈虬髯客傳〉中的重要人、事都與李靖有關。就小說主題「真人天命所歸」與副題「英雄擇主而事」論之,李靖的動向並非一貫而明確。起初他以一介布衣求見楊素,未必如其他評論者所云,是「貪利祿而不知人」或「為蒼生而不顧己」,而是「為公」也「利己」、「全忠」亦「安心」。當時天下方亂而未亡,群雄競起而無主,「靖雖貧,亦有心者焉」,為扶持顛危而獻策,乃顯人格忠厚而非見風轉舵;楊素若有收羅豪傑之心,大事未必不可為;又若非紅拂強勢介入,他也不至於完全死心。投效太原既非李靖首選,故不可說他是明知榮華將在太原卻另擇他途。李靖的轉變是漸進的:由於親見楊素腐敗,加上紅拂的旁證,才問心無愧的放棄原本的希望。但因他與李世民交情不深,故也非立即反目而奔向太原,一切仍有待虬髯客的引導、助成。(改寫自張火慶〈虬髯客傳的人物關係論〉)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對〈虬髯客傳〉看法的是:
若要從《舊唐書》找一段記載,做為「靖雖貧,亦有心者焉」的註解,下列最適合的是:
題組 32-34 (6分)
    ~~~~盛唐開始了詩的散文化,到宋代而大盛,以詩說理,成為風氣。於是有人出來一面攻擊當代散文化的詩,一面提倡風人之詩。這種意見北宋就有,而南宋中葉最盛,這是在重振溫柔敦厚的《詩》教。與此同時,道學家也論及《詩》教,道學家既主張「文以載道」,自然也主張「詩以言志」。當時《詩》教既經下衰,詩又散文化,單說「溫柔敦厚」已經不足以啟發人,所以他們更進一步,以《論語》所記孔子論《詩》的「思無邪」一語為教。他們所重在道不在詩,南宋呂祖謙是這一說的重要代表,他以為「《詩》人以無邪之思作之,學者亦以無邪之思觀之,閔惜懲創之意自見於言外。」朱熹卻覺得如此論《詩》牽強過甚,以為不如說「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無邪之思讀之,則彼之自狀其醜者,乃所以為吾警懼懲創之資。」又道:「曲為訓說而求其無邪於彼,不若反而得之於我之易也。」這便圓融得多了。(改寫自朱自清《詩言志辨》)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溫柔敦厚」詩教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下列敘述,最符合朱熹「思無邪」的觀點是:
下列詩歌,最符合上文所述「以詩說理」的是: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下列敘述,符合本文觀點的是:
    ~~~~許多現代詩人不願解說自己的作品,就是因為對於已完成而獨立的作品,他也只能抒一己之見而已,當作者一己之見被懶慵的人持之為唯一見解,就扼殺了詩篇作多義解說之可能。假使作者見解被眾人視為唯一權威,該作品之解說欣賞便永遠結束了,它還可以對不同時代的人不斷提供新感受嗎?一個作品的某一種解說,應是讀者、作品與作家三方面的結合,只要讀者能按作品脈絡找出一個較吻合的解說,這便是一個可以成立的解說。文學生命的常新,便存於作品解說的更新之中。(改寫自顏元叔〈現代主義與歷史主義〉)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運用對比手法加強表達效果。下列文句,採用此種手法的是:
下列有關古典小說的取材與特色,敘述適當的是:
下列文句,含有「如果……,則……」之意的是:
題組 41-42 (8分)
    ~~~~車生者,家不中資而耽飲,夜非浮三白不能寢也,以故床頭樽常不空。一夜睡醒,轉側間,似有人共臥者,意是覆裳墮耳。摸之,則茸茸有物,似貓而巨,燭之,狐也,酣醉而犬臥。視其瓶,則空矣。因笑曰:「此我酒友也。」不忍驚,覆衣加臂,與之共寢,留燭以觀其變。半夜,狐欠伸,生笑曰:「美哉睡乎!」啟覆視之,儒冠之俊人也。起拜榻前,謝不殺之恩。生曰:「我癖于麴糵,而人以為癡;卿,我鮑叔也。如不見疑,當為糟丘之良友。」曳登榻,復寢。且言:「卿可常臨,無相猜。」狐諾之。生既醒,則狐已去。乃治旨酒一盛,專伺狐。抵夕,果至,促膝歡飲。狐量豪,善諧,於是恨相得晚。狐曰:「屢叨良醞,何以報德?」生曰:「斗酒之歡,何置齒頰!」狐曰:「雖然,君貧士,杖頭錢大不易,當為君少謀酒資。」明夕,來告曰:「去此東南七里,道側有遺金,可早取之。」詰旦而往,果得二金,乃市佳餚,以佐夜飲。狐又告曰:「院後有窖藏,宜發之。」如其言,果得錢百餘千,喜曰:「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狐曰:「不然。轍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謀之。」異日,謂生曰:「市上蕎價廉,此奇貨可居。」從之,收蕎四十餘石,人咸非笑之。未幾,大旱,禾豆盡枯,惟蕎可種;售種,息十倍,由此益富,治沃田二百畝。但問狐,多種麥則麥收,多種黍則黍收,一切種植之早晚,皆取決於狐。日稔密,呼生妻以嫂,視子猶子焉。後生卒,狐遂不復來。(《聊齋誌異‧酒友》)

麴糵:酒麴
關於上文車生與狐的敘述,適當的是:
上文主要透過車生與狐的對話,使讀者感受其相知相得。一般而言,若對話中含有以下訊息:①幫對方獲益、②自己願讓步、③強調共通性、④減少生疏感,將有助於溝通和諧。下列關於上文對話的解說,適當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