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對清領臺灣前期的作為,有「消極政府,積極人民」的評論,意指:清廷雖限制內地人民前往臺灣,但人民仍然一波波渡臺,在土地開發、農業耕作或通商貿易方面,都有不錯的發展。下列哪一項可作為清領前期「積極人民」的證據?
歷史家考察某一經濟作物的傳播史,認為富有全球史意義。它最初可能是從印度、波斯傳到埃及;中世紀時,穆斯林將其引入地中海地區和伊比利半島;十六世紀起,西班牙與葡萄牙在中、南美洲殖民地,利用非洲奴工大量種植,再將產品運回歐洲。這種作物應是:
一位學者回憶:他考上北平一所私立大學,9月開學,但10月10日便被政府接管,改成公立大學,課程也調整了。他先前修過哲學,對馬克思主義、黨史、革命史等新課程,並不覺困難。這最可能是發生於何時的情況?
中國傳統社會的禮法與性別規範,頗異於現代。明代出版一種個人自記善惡功過的簿冊,稱作「功過格」。圖1是一種功過格,內容是利用宗教的因果報應觀念,指導女性道德實踐,積累功德,以改造命運。如:「嫌夫醜拙」,記百過;「不勤職業」,一日記一過。從圖1文中規範條目判斷,這位作者最重視的婦女規範是:

1895年,福澤諭吉發表〈臺灣永遠的方針〉:「(臺灣)現在既然歸入我國版圖,便不容許照舊交付蠻民手中,應自內地大舉移民開發富源,這樣纔符合文明的本意。政府的方針一定,諒不催促也有多數內地人希望移居。自蠻民手中褫奪開闢以來的野蠻事業,加以文明方式的新創意,無疑可獲驚人的發展。」根據上文,福澤諭吉主張「內地人」大量移民臺灣,主要目的應是:
學者考察英格蘭生態史的變化:經過羅馬人、薩克森人、丹麥人與諾曼人數波開發,到十三世紀下半期,英格蘭野生森林已砍伐殆盡。十四世紀後期和十五世紀時,森林一度又覆蓋部分英格蘭大地,但十五世紀晚期後,隨著人口復甦,林地再遭到清理,變成村落、農地或牧地。十四世紀後期,森林重返英格蘭大地,最可能與下列何者有關?
經濟史家考察十九世紀歐洲運輸革命與工業革命的關聯,指出:「這種運輸設施」的推展,使先前未曾開發地區捲入世界經濟活動內,更因其克服運輸量、畜力、季節及移動速度等限制,工業革命成果得以擴大。因此,此一交通革新「不但是運輸革命的完成,而且也是工業革命的完成」。這位史家所說的「這種運輸設施」,最可能是指:
研討會上,學者爭論清朝前期成功統治帝國的原因,有兩類解釋:第一類認為是統治者在不同地區,包括新疆、西藏、蒙古、關內,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統治策略,形成一多民族帝國。第二類認為是統治者採取漢化政策,才能以少數民族身分入主中原。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兩種歷史解釋?
經濟史家稱十九世紀英國是史上「第一個工業國家」。下表是1801到1921年,英國就業結構百分比的變化。根據十九世紀英國經濟發展趨勢判斷,甲、乙、丙分別是指:

下列兩則是荷蘭人記載鄭成功貿易的資料:
資料甲:1655年3月9日《熱蘭遮城日誌》:國姓爺的24艘船隻,從中國沿岸開去各地貿易:往巴達維亞7艘,往(越南)東京2艘,往暹羅10艘,往(越南)廣南4艘,往馬尼拉1艘。
資料乙:1656年12月11日《巴達維亞城日記》:今年國姓爺的6艘帆船,從中國到柬埔寨,收購鹿皮及其他貨物運去日本。
根據這兩則資料,可以得出哪一項推論?
藝術史家討論近代工業化過程與藝術的關係,談到一個畫派:這是一種都市風格的繪畫,畫家透過城市人的眼睛看世界,捕捉城市事物須臾即逝的瞬時性、改變性和機會性。他們喜愛鮮明的顏色,但常把一片均勻的色彩分解成小點,有如一群無固定形狀的點集合。他們常以日常生活素材入畫,如:星期天的人群或熙攘的街景。這個畫派應是:
以下是兩則伊斯蘭史上翻譯運動的觀察:
資料甲:十世紀時,阿拔斯帝國有規模浩大的翻譯運動,主要是把希臘典籍譯成阿拉伯文。他們翻譯醫學、天文學、化學、物理學論著,但不譯任何類型的文學和歷史書籍。
資料乙:十六至十八世紀,鄂圖曼帝國也有翻譯運動,以引進西歐學問。他們翻譯地理學著作,也有軍事論著,但找不到任何哲學著述。
綜合兩則資料,歷史上伊斯蘭世界引進外來知識時,態度常是:
日治初期埔里的族群調查提及:同治末年,熟番自己隨意附上姓名,故姓氏並未一定,而同名者甚多,常產生糾紛。所以某官員定例:生子命名必須加上父親之名,迄今不廢。然而,其中有學識或從事公職者,對此稍覺不悅,因而不少人又再改成漢名。從這則記載來看,哪個敘述比較符合平埔族使用漢人姓名一事?
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某個東亞城市的書肆裡,既可找到傳統漢醫《傷寒論》、《黃帝內經》的註疏,也可買到荷蘭人醫學著作《內科選要》的在地譯本。這座東亞城市最可能是:
某時期,歐洲出現收集古代抄本熱潮。學者遍訪修道院,尋找湮沒的古書抄本,雇人抄寫,並進行考訂、校勘,以回復古書原樣。他們摹仿古拉丁文,以之寫作。富商和權貴競相興建豪華宅第以彰顯個人權勢,也資助學者與藝術家的創作,展現文化品味。這最可能出現在哪一時期?
學者指出:兩宋政府雖不是強大的政權,但政府重視官方訊息流通管道的管理,除了嚴格要求輿情的蒐集、巡訪、分析與檢核外,還敕令各層級政令文書必須依規定的時效傳遞。兩宋政府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
史書描述某時期常見的戰爭型態:參與戰鬥者,倚靠的是騎士的武勇與出眾的戰技。他不會有突然被遠處的槍枝射殺的危險,而支配他的命運的,也不是在遠處發號司令的人。相反的,他可能遭敵人一下猛擊,就從梯子上滾落,而指揮的將領,可能就在他身旁並肩作戰。此時期的戰爭型態主要是:
以下是對臺灣史上某一時期的描述:一、臺灣第一次出現具有規模的漢人社會;二、開始發展以糖、米為主的農業經濟,外銷海外;三、利用臺灣優越地理位置發展轉口貿易。此一時期應是:
北宋繪畫具有寫實主義的風格,代表作如「清明上河圖」。藝術史家解釋:北宋畫家細緻觀察岩石表面的紋路、花鳥造型及河中船隻結構,顯示當時畫家對於視覺世界有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體會。這位史家主張,北宋畫家對「視覺世界」的敏銳觀察可在當時的思潮中找到思想根源。此一思想根源為何?
以下兩則資料談及羅馬人對於基督徒的看法:
資料甲:西元二世紀,羅馬作家菲利克斯寫道:一批賤民攻擊諸神……,這些人或者是無知的底層賤民,或者是從來就輕信的婦女。他們蔑視神殿、對神像啐唾沫,譏諷我們拜神的儀式,不把祭司放在眼裡。
資料乙:西元四世紀皇帝迦萊里説:「我們的責任是依循羅馬古代法律和公共秩序,來糾正和重建一切。我們尤其希望喚醒那班基督徒……他們拋棄祖宗所創宗教和典禮,蔑視古代習俗,杜撰荒唐法律和學說。」
這兩則資料共同反映羅馬人敵視基督徒的主要原因是:
某朝代史家修撰史書,出現這種情況:書中常以文意欠佳的漢字,音譯異族姓名。究其故,除了這些王朝入主中原時,未盡通曉漢文,而致誤用同音字外,更有史官刻意借不雅文字,暗中詆毀當朝統治者,例如「蒙古」一詞,刻意音譯成「朦骨、盲骨」。這種情況常見於哪一種史書?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計畫根除日本再度發動戰爭的能力,也認為日本的生活水準不應高於被其侵略的國家,因此並未計畫協助日本復興。後來,美國改變政策,不但釋放戰犯,協助日本重建經濟,還要求日本成立「自衛隊」。美國改變政策的關鍵是:
王莽建立政權後,為示民寬政,隨即頒布命令,將土地收歸國有,並按一夫百畝、八家為井的古制重新分配,稱為「王田」。家中男子不足八口卻占田土一井者,須將多餘土地分給族眾或鄰里。這些作法的主要目的是:
某位法國文人觀察:「近年來,我們又開始喜歡中世紀;我們打心底敬仰當時的宗教熱情。在啟蒙哲士伏爾泰眼中,這種信仰只是一種粗鄙的迷信。……我們喜愛……游俠的英勇冒險;在伏爾泰眼中,這不過是……蠻族粗鄙風俗的殘存。」這位文人所處時代最可能是:
1920年代,一位臺灣女性在喜帖上申明:不用聘金、不用賀禮、不注重一切形式。《臺灣民報》推崇這是「前所未有的聲明」、「新時代男女結婚的參考」。這位女性的作法反映: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畫家親臨法國北部戰場,目睹士兵受傷的慘狀,描繪了當時新科技戰爭的震撼圖像,如圖2。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出現這種戰場傷害。從受傷狀況判斷,士兵應是遭到敵軍何種攻擊?

題組 27-28 (4分)
1960年代初,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在法庭上抗辯:「多年來,白人對非洲民族施行暴政、剝削和壓迫」;「白人享受世界上最高的生活品質,非洲人卻活在貧窮和悲慘中」;「所有體制內合法表達反對白人優越主義的手段都被法律禁止」,因此「若不採用暴力行動,非洲民族無法在對抗白人優越主義的奮鬥中得到勝利。」
在1960年代,南非之外,哪個地區也出現性質相似的社會矛盾?
題組 29-30 (4分)
圖3描繪十八世紀末亞洲某港口的景象。該國政府鑑於外商日多,就在海口劃一特區,由外商依國籍設立貨棧,懸掛國旗標示。圖中,外商由左至右分別是美國、瑞典、英國與荷蘭。外商每年只能停留七個月,每月進城次數也有限制,與政府交涉須透過本地商人中介。

該國政府在海口劃定通商特區,並對外商活動設下限制,反映該國對外商前來貿易時,所持想法為何?
學生在進行專題討論時,閱讀到以下兩則臺灣考古報告:
資料甲:從陶瓷組合觀察,大坌坑遺址出土的十二和十三世紀貿易瓷器組,幾乎與日本九州南面的奄美大島,以及九州福岡的博多遺址出土者一致。
資料乙:除臺灣北海岸以外,近年來在西海岸也都發現有少量宋元時期的瓷器,例如臺中清水中社遺址發現浙江越窯青瓷、彰化菜園角遺址發現青瓷、臺南西寮遺址發現福建窯青瓷。
根據這兩則資料,可以得出下列哪些可能性的推論?
以下是兩則古代法律形成的資料:
資料甲:公元前五世紀中葉,經過平民長期抗爭,羅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會決議,整理羅馬法律,刻在銅板上,公諸社會,是為《十二表法》。《十二表法》以明文規範,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和相關權利,也限制貴族的若干權力。
資料乙:公元前六世紀後半,鄭國小國寡民,在齊、秦、晉、楚等大國夾縫中求生存。官員子產為保護平民,以維繫國家勞動力,決定將法令形諸文字,鑄於鼎上,公布於民,以保障其權益。
比較上述兩則資料,選出正確選項:
1610年代,印度蒙兀兒王室所屬商船「拉希米號」,在印度洋兩度遭歐洲人劫持:
事件一:1612年4月,英格蘭東印度公司船隊劫持「拉希米號」,勒索4000英鎊贖金。蒙兀兒皇帝對東印度公司進行制裁,責令英格蘭人歸還,否則禁止其在境內蘇拉特經商。東印度公司衡量利弊,不久即屈從皇帝的要求。
事件二:1613年,「拉希米號」商船又被葡萄牙人劫持,蒙兀兒皇帝大怒,派兵攻打葡萄牙在蒙兀兒帝國境內的商業據點。葡萄牙人審度得失,決定交還「拉希米號」。
我們應如何詮釋蒙兀兒帝國的處置與歐洲人的反應?
某史家討論「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問題時,列出以下大事紀:
一、胡斯(1370?-1415):捷克地區的教士,他否定教宗權威,反對教會販售贖罪券。
二、金碧士(1380?-1471):尼德蘭宗教作家,著有《仿效基督》,主張個人靈魂可以追求神聖,並與上帝交流。
三、伊拉斯莫斯(1466-1536):基督教人文主義者,以諷刺手法,批評教會腐敗、教士濫權而出名。
四、馬丁路德(1483-1546):日耳曼修士,也是威登堡大學教授。1517年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贖罪券,後來更主張「因信得救」,人人都可以讀聖經。
從這位史家列出的大事紀,可以推斷他的用意應是:
題組 35-37 (8分)
一、1900年,日人伊能嘉矩曾針對臺灣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提出以下綱要:
(一)臺灣在以前是無智番藜的住所,又僅不過是海賊所據之處所。
(二)伴隨東洋航海的發展,變成日本人、中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海外通商根據地。
(三)荷蘭人獨占臺灣的管轄權,臺灣開始進入有秩序的政治之下。
(四)鄭氏經略臺灣,形成明、清兩朝廷之爭。
(五)清朝征服臺灣後,以防止明朝恢復之目的來進行統治。
(六)在清朝統治下,臺灣變成叛黨的根據地。
(七)在臺灣內治忽略之時,由於外國勢力的擴張,發生入侵臺灣的計畫。
(八)1895年,清朝將維持東洋和平之保障推讓於日本,並在馬關條約中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請回答下列問題:
從上述綱要看,伊能嘉矩主要採用哪種編纂策略來書寫歷史教科書?
荷蘭占領臺灣期間,曾有日本商人濱田彌兵衛因不願向荷蘭繳納關稅,而爆發衝突。請依據上述資料,說明日本商人何以不願向荷蘭繳稅?
伊能嘉矩所擬的教科書綱要,對清朝治臺顯然抱持負面評價。請從上述綱要找出兩則條目為證據,並舉歷史事例來說明。
綱要 | 理由說明 |
---|
第五條
| 此條說明清朝取得臺灣後,以消極態度治臺,如頒布渡臺禁令等措施。 |
| |
| |
題組 38-40 (8分)
二、唐代詩人對一些赴華居留的外國宗教人物的遭遇多所注意:
資料甲:項斯寫來自日本與朝鮮的學者,因病痛而追憶過往:「雲水絕歸路,來時風送船。不言身後事,猶坐病中禪。」
資料乙:劉言史寫一位人物早年到漢土,如今年衰體病,思念故鄉的心境:「竺國鄉程算不回,病中衣錫(杖)遍浮埃。如今漢地諸經本,自過流沙遠背來。」
資料丙:鄭巢寫多年前來華人物的思鄉抑鬱心情:「南海何年過,中林一磬微。病逢秋雨發,心逐暮潮歸。久臥前山寺,猶逢故國衣。」
資料甲和資料乙所述之外國宗教人士,其旅居中國的目的為何?
根據三首詩的描述,當時外國人士入華有哪兩種主要路徑?請就上述資料指出證據。
題組 41-43 (6分)
1791年法國大革命初期,制憲國民會議制定憲法,其中若干條款涉及「政體」問題:
資料甲:「政府體制是君主制,行政權授予國王,在其麾下由官員行使」;「立法權委予人民自由選出的代表組成的國民會議」;「司法權委予人民定時選舉的司法官行使」。
資料乙:「國王的人身神聖、不可侵犯,正式頭銜是法蘭西人民的王」;「在法國,沒有其他權威高於法律權威,國王之統治由其而來,僅能以法律之名求得服從。」「國王即位時,須宣誓效忠國家與法律。」
閱讀上述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法國制憲國民會議採取這種政體,應是以當時歐洲哪個國家的政體作典範?
史家主張,這部憲法的制定明顯受到啟蒙哲士孟德斯鳩學說的影響。請根據上述資料,舉出證據並加以說明。
題組 44-46 (6分)
1950年爆發的韓戰,對亞洲影響重大,也牽動歐洲局勢。以下是三則相關敘述:
資料甲:「韓戰爆發後,杜魯門將國防預算提高到500億美元,……部署在A組織的軍力也從14個師增到50個。」
資料乙:「西歐領袖們擔憂,韓戰代表蘇聯將在歐洲和亞洲採取更侵略性的政策,乃致力使A組織由一個鬆散的防禦性聯盟,轉型為聯合戰鬥力量。但這需付出代價。美國軍事預算暴增後,就要求西歐盟邦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並同意西德重整軍備。」
資料丙:「韓戰對西德帶來不曾預期到的反響。許多西德人和西歐人擔心南韓若落入共產勢力之手,會危及西德的安全,而要求西德重整軍備。雖然不少人基於過往經驗對此一提議感到擔憂……而加以反對,但冷戰的緊張才是關鍵。西德在1955年重整軍備,並加入A組織。」
請回答以下問題:
綜合資料甲和乙的陳述,韓戰爆發後,美國在西歐有哪些具體的軍事作為?請舉兩例來說明。
資料丙提到不少人因擔憂而反對此提議,請說明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