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學測-國綜
中等
下列「」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下列是一段古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
甲、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乙、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丙、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丁、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
號為霸王。(《史記‧項羽本紀》)
下表摘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07年彙整的「107~109年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報告。依據這份國防類產業需求調查,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image.png
依據下文,鄭板橋所「志」的「憤」最可能是:
    ~~~~(鄭板橋)為秀才時,三至邗江,售書賣畫,無識者,落拓可憐。復舉於鄉,旋登甲榜,聲名大震。再至邗江,則爭索先生墨妙者,戶外履常滿。先生固寒士,至是益盛自寶重,非重價,不與索。沈凡民先生代鐫小印,文曰「二十年前舊板橋」,志憤也。(宣鼎〈雅賺〉)
依據甲、乙二文,最符合文意的解說是:
甲、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搆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世說新語‧捷悟》)
乙、梁蕭琛醉伏於御筵,武帝以棗投之,琛取栗擲上,正中面。帝動色,琛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報以戰慄。」上大悅。(《續世說‧捷悟》)

榱桷:屋椽。
依據下文,不符合文意的解說是:
    ~~~~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託於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蘇軾〈淨因院畫記〉)
下列敘述,最符合「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的體會是:
    ~~~~馬勒的旋律哀傷又優美,A段完了換B段,B段完了換C段,再回到A或B,頂多稍微變化一下,不像貝多芬那樣苦心經營,一小段、一小段往前推,像數學證明題,一步錯不得。聽貝多芬,你不能分神,錯過一段都不行。聽馬勒,你可以隨時分神,隨時回來,因為每一段都很動人,而且每一段似乎都很熟悉。馬勒教導我們,不一定要貝多芬的邏輯和意義,生活可以每一段都很愉快,不一定死要逗成一整塊。我以前太愛逗了,逗來逗去,怎麼也拼不出一整塊來。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改寫自呂正惠〈馬勒拯救我於炎炎夏日〉)

逗:接合、拼湊。
題組 9-10 (4分)
    ~~~~剛開始累積一塊錢、兩塊錢……時,我們很容易說出這筆錢的數目,但當它龐大到某一時點,便突然有了新的名稱—資本,這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我將從「壹」到「多」的想法帶進報紙副刊和書籍的編輯工作。譬如出版書系,從「類型開展」起步,最終將可躍升到「領域占有」。一本《縱橫學讀本》孤零零地上市,和將它納入「實用歷史書系」,哪個生命力長遠?又如副刊總會刊登新詩,但所用版面很小,愛詩者每嫌其零星。於是我在主編某地區型報紙副刊時,便特別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以整塊版面推出報紙副刊「有史以來第一份詩雜誌(刊中刊)」,這是大報副刊主編不敢做的。我以一年為期,懇託四位詩人出任每一季的主編,把不定期選刊的一首首小詩,改成在每月月底集中織成一幅詩繡。在副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同性質文稿由「壹」而「多」,反而別具一格,甚獲好評。(改寫自周浩正〈壹與多〉)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依據上文「多」的概念,下列事例最符合的是:
題組 11-12 (4分)
    ~~~~2018年9月5日,第278986號小行星正式以「陳樹菊」之名在天空閃耀。
    ~~~~小行星是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大小、形狀不一。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且確認後,會獲得一個臨時編號: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當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參數被精確測定後,便會獲得正式命名:永久編號加上名字。永久編號,是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至於名字,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由發現者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但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核准。
    ~~~~直到中央大學設立「鹿林天文臺」,臺灣才在2002年首度觀測到新的小行星。2007年,第145523號與145534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鹿林」、「中大」,成為首度由臺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目前鹿林天文臺已發現800多顆、正式命名90多顆小行星,如:吳大猷(2008年)、鄒族(2009年)、雲門(2010年)。
    ~~~~中央大學天文觀測員蕭翔耀為傳遞臺灣美善的人文價值,特別將他在2008年10月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Chenshuchu(陳樹菊姓名英譯),以表彰陳樹菊的善行義舉。從此,最美的人心將照亮世界。(改寫自中大新聞2018年9月6日)
依據上文,不符合「陳樹菊」小行星的敘述是:
依據上文,關於小行星命名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13-14 (4分)
甲:
    ~~~~我一面吸吮咀嚼那金色的甘芳,一面流下淚來。我家,因父親的關係,自民國42年至民國104年擁有一棟宿舍,我們在其間生活成長。然後,父母相繼棄世,我們必須還屋。把這棟曾在狂風驟雨之夜與我們相依為命的房舍繳交回國防部。而這芒果,就是我跑到屏東故宅─那棟不再屬於我的故宅─中去摘來的。
    ~~~~這是故宅院子裡西邊那棵樹上的。從前,母親身體安祥時,芒果季節我們若未回家,她常會打包寄來臺北。「臺北沒芒果賣了嗎?你就不能省點心嗎?」父親咕咕噥噥,然而母親還是照寄。
今朝晨涼中,趁我齒牙猶健,鼻舌尚敏,我來啖我昔日故園中的果實,來重溫我猶暖的對雙親的感念。(改寫自張曉風〈這些芒果,是偷來的嗎?〉)

乙: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下列有關甲、乙二文中「故居」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樹」在甲、乙二文中的意義,最適當的解說是:
題組 15-17 (6分)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覩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祕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閫奧:幽深的山林。
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是:
某旅行社打算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裝行程,下列文案最接近其行遊精神的是:
題組 18-21 (8分)
    ~~~~玉米是印地安人送給世界的禮物。歐洲人初抵美洲之際,那裡已有各型玉米作物。比起舊世界農作物,玉米恰好位於稻米和小麥的生長帶之間,在稻米嫌太乾或小麥嫌太濕的區域,皆有良好收成。玉米田單位面積產量幾乎是小麥田兩倍。少有作物及得上玉米,短短一個生長季就能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歐洲人接納玉米較晚,或許是1550年代至18世紀,歐洲進入一段相對寒冷期。也或許是多數歐洲人一向同意英國博物學家蓋瑞德的看法,他在1597年寫道:「雖然印地安民族迫於所需,認為玉米是很好的食物,但我們仍可輕易判定:它的營養成分有限,不易甚至不利消化,比較適合當豬食而不是給人食用。」
    ~~~~16世紀的歐洲有許多地方栽植玉米,但做為廣大地區的主食,大約已是下個世紀後期。約翰‧洛克在1670年代提到:「法國南部好幾處都有玉米田,農民稱之為『西班牙小麥』,他們告訴我這是給窮人做麵包吃的。」到了18世紀,玉米已經成為法國南部飲食的基本元素。我們姑且大膽猜測:或許它曾在法國人口重新成長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18世紀前數十年,法國人口曾明顯衰減。西班牙人口曾在17世紀減少,18世紀開始回增;在波河谷地種植玉米的義大利,17世紀下半期人口也曾衰減,之後又回增。這些地中海區人口的消長,應該和玉米有關。
    ~~~~今日,玉米對東南歐的重要性更勝於西南歐。隨著人口增加,玉米及其他美洲作物如馬鈴薯、美國南瓜的栽種也逐漸擴張。18世紀以前,玉米在羅馬尼亞並無地位,19世紀後幾十年,羅馬尼亞人投注心力和倚賴玉米幾乎不亞於墨西哥人。他們種小麥也種玉米,前者出口,後者自用。玉米和小麥搭配輪種,成效良好,使羅馬尼亞成為歐洲一大穀倉。
    ~~~~依賴玉米為主食的程度,正隨著人口壓力降低而一起減低,但過往的影響仍在。美國人類學者郝平恩在《塞爾維亞一村落》提到,奧拉撒奇當地比較窮困的農民還是吃玉米而非小麥做的麵包,他們僅有的幾畝地,也是種玉米而非小麥,因為。順便一提:奧拉撒奇農家菜園裡那一畦畦的青椒、番茄、四季豆、美國南瓜,應該會讓印地安老兄備感親切。(改寫自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歐洲人栽種玉米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下列各圖中兩個變項所呈現的關係,最符合上文敘述的是:
依據上文,下列甲、乙兩項推斷,正確的是:
甲、新大陸發現之前,歐洲人的餐桌上不會有玉米、馬鈴薯。
乙、新大陸發現之後,美洲才開始種植青椒、番茄、四季豆。
上文最後一段內最適合填入的是:
題組 22-24 (6分)
    ~~~~大多數的科學工作者和前輩大師有一種相當「疏離」的關係。有人會說,科學是以客觀的方法來發現潛藏真理、發明可用器物的一門學問,不應有感情色彩和私人成分。對於拉瓦謝,我們只要知道他以硃砂做實驗,將之加熱而獲得「更純淨、更適於呼吸」的空氣(即氧)的成果,知道他「燃燒不是假想的燃素之釋放,而是燃燒物質與氧的化合」之洞見就可以了。至於拉瓦謝是何方人士,他的童年生活、求學經過、有沒有結婚生子……,都跟氧氣無關。在科學的殿堂裡,若談拉瓦謝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因受誣告而被送上斷頭臺,不僅無補於科學,而且是「搞錯了方向」。於是,一個化學系學生和拉瓦謝的關係成了「他跟氧氣」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在不知不覺間被「人」與「物」的關係所取代。
    ~~~~文學藝術工作者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取向。不少人在讀過《紅樓夢》後,因深受感動而想去了解「是什麼樣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竟然能創造出這樣的不朽傑作?」他的好奇很快就能獲得滿足,因為早有同好寫了很多關於曹雪芹生平及其家族的專書,有些學者甚至從研究《紅樓夢》轉而研究曹雪芹「這個人」。如果讀者渴望親臨現場,也有「曹雪芹紀念館」或「紅樓夢之旅」供人流連憑弔。這完全得助於將「創造者」(作家)置於「創造物」(作品)之上的心思。
    ~~~~學科學的我若能參加「相對論之旅」,希望能探訪愛因斯坦不同階段所停留過的地方,特別想看看他心愛的小提琴,至於它是不是愛因斯坦用的那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人味和精神。(改寫自王溢嘉〈一般人物兩樣情〉)
下列關於上文「」所強調的意思,說明最適當的是:
關於科學工作者和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差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今年是工業革命代表人物瓦特(James Watt)逝世200周年,下列是某高中紀念展覽的內容,其中與作者期待參加的「相對論之旅」理念最接近的選項是:
甲、「瓦特」是國際單位制的功率單位       ~~~~~~乙、瓦特是蘇格蘭造船工人之子
丙、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開的小修理店       ~~~~~~丁、瓦特設計的蒸汽機運轉模型
戊、瓦特與英格蘭製造商博爾頓長期合作    ~~~己、瓦特如何阻止他人獲得專利
題組 25-27 (6分)
    ~~~~西方的傳統戲劇多透過具象而逼真的動作與場景,才能達成對真實的模擬與再現。而中國戲曲的舞臺時空,卻是要以抽象化的象徵手法「虛擬」實境,從服裝、道具、舞臺裝置到人物塑造,都是一以貫之的虛實相生,讓「心境」永遠比「物境」重要,「情境」比「環境」重要,「意境」比「實境」重要。故而《牡丹亭》的寫景傳情、依心取境的美學形式,本身就是「虛構」大於「現實」,包括舞臺設計、服飾道具,也包括演員的唱作念打。因此演員的年齡與角色的年齡,就有更為流動開放的虛擬表現空間,年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心境」、「情境」與「意境」的交疊組合。
    ~~~~看老演員「虛擬」杜麗娘才真是難得,老則老矣,神韻動人,比看年輕演員演出的「懷春慕色之情」,更讓人動容。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不是夢而是現實,只有對生理年齡不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才是夢,是綺夢迷夢春夢,一場虛實難分、惺忪難醒、纏綿難捨的遊園驚夢。杜麗娘的一縷幽魂附在她們身上,像是前世今生的輪迴與翻轉,讓她們的表演具有層次。小兒女的青澀嬌態疊印在成熟風華的唱腔與身段上,她們是女人與女孩的綜合體。時間不再是線性,青春總不曾消逝,只是悄悄折疊進身體的記憶裡,呼之欲出。看她們的表演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不是因為歲月不饒人,而是深深感念那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在《牡丹亭》中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不僅只是愛情,更是青春。(改寫自張小虹〈我們都是青少年〉)
依據上文,下列甲、乙兩項關於《牡丹亭》演出的推斷,正確的是:
甲、因「心境」比「物境」重要,舞臺不必然出現代表男主角柳夢梅的梅樹。
乙、因「意境」比「實境」重要,杜麗娘的深情不必以服裝和唱作念打表達。
上文提及「年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下列關於這句話的解說,最適當的是:
上文以「我們都是青少年」作為篇名的理由,最可能是:
題組 28-30 (6分)
    ~~~~1982 到 1985 年是羅大佑的「黑潮時期」,那個一頭捲髮、黑衣墨鏡的孤傲身影,以一人之力把臺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他的歌充滿時代感,沉鬱滄桑的歌詞語言,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展示著一個深沉抑鬱的「大人世界」,從青春情愛到歷史國族,勾引了所有自命早熟的青年。他對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極為在意,常說「歌是語言的花朵」,文字化為唱詞,在唇齒舌間吞吐滾動,必須與旋律的收放起伏密密吻合。
    ~~~~就在羅大佑掀起「黑色旋風」的時刻,另一位出身「校園民歌」的音樂人李宗盛也嶄露頭角。情歌向來是歌壇主流,一不小心,便會跌入陳腔濫調、無病呻吟的醬缸。李宗盛擅以作論方式寫歌,總能找到獨特的切入角度,短短篇幅便唱盡你堵在心頭的感歎。1986年的個人專輯《生命中的精靈》,是華語樂壇少見的「內省」之作,深深挖掘生命內在的惶惑與悲歡,坦誠真摯。他對歌詞意象結構之銳意經營,對詞曲咬合之殫精竭慮,簡直有鐘錶師傅般的耐心。他獨特的語言質地,直白而不失詩意,語感鮮活,乍看像散文,唱起來卻句句都會發光。
    ~~~~羅大佑始終沉鬱而孤傲,時時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連情歌都滿是滄桑的傷痕。李宗盛則擅長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提煉詩意,煽情卻不濫情,輕盈卻不輕佻。他們二人示範了創作、製作的精湛手藝。羅大佑的歌承載著大時代的悲壯情緒,和那個集體主義、理想主義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李宗盛的歌則幾乎都是個人主義式的內省,那些百轉千迴的辯證同樣只屬於「大人世界」,你得見識過江湖風雨才能體會。羅大佑的滄桑尚屬於一個猶然年輕的時代,李宗盛的世故則是一代人集體告別青春期的儀式。(改寫自馬世芳〈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依據上文,關於羅、李二人歌曲的內容,敘述不適當的是:
依據上文,關於羅、李二人的歌詞創作,敘述最適當的是:
下列羅、李二人歌詞中,最符合上文所謂「歷史國族」情懷的是:
題組 31-32 (4分)
越巫自詭善驅鬼物。人病,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叫呼,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饌酒食,持其貲去,死則諉以它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恆誇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惡少年慍其誕,瞷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過,下砂石擊之。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駭頗定,木間砂亂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至前,復如初,手慄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求救於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門,其妻問故,舌縮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寢,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膽裂,死,膚色如藍。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方孝孺〈越巫〉)

禳:祈福消災。
瞷:窺伺。 岑岑:煩悶。
依據上文,對於越巫形象的描寫,最適當的是:
關於上文的寫作手法與文意,敘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33-34 (4分)
    ~~~~上蔡先生云:「透得名利關,方是小歇處。今之士大夫何足道,真能言之鸚鵡也。」朱文公曰:「今時秀才,教他說廉,直是會說廉;教他說義,直是會說義。及到做來,只是不廉不義。」此即能言鸚鵡也。夫下以言語為學,上以言語為治,世道之所以日降也。而或者見能言之鸚鵡,乃指為鳳凰、鸑鷟,唯恐其不在靈囿間,不亦異乎!(羅大經〈能言鸚鵡〉)
依據上文,今日世風之弊在於:
下列文句,最能呼應上文觀點的是: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是:
〈馮諼客孟嘗君〉:「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前、後句有「縱使……卻依然……」的語意邏輯關係,意指「孟嘗君固辭不往」這件事,縱使「梁使三反」也不會改變。下列文句畫 ______ 與              處,具有相同語意邏輯關係的是:
關於下列陸游《老學庵筆記》二則引文,敘述適當的是:
甲、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乙、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蓋始於五胡亂華時。北齊魏愷自散騎常侍遷青州長史,固辭之。宣帝大怒,曰:「何物漢子,與官不受!」此其證也。承平日,有宗室名宗漢,自惡人犯其名,謂漢子曰兵士,舉宮皆然。其妻供羅漢,其子授漢書,宮中人曰:「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大阿羅兵士,大保請官教點兵士書。」都下鬨然傳以為笑。
關於下列甲、乙二詩的詩意或作法,敘述適當的是:
甲、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劉禹錫〈臺城〉)
乙、鹿耳潮落吼聲遲,閱盡興亡眼力疲。惆悵騎鯨人去後,江山今又屬阿誰。(謝鯉魚〈鹿耳門懷古〉)

臺城:宮禁所在地。
騎鯨:相傳鄭成功騎乘白鯨轉世。
國文課堂上,學生想嘗試從「詞」的文學知識解說:「五代之詞,止於嘲風弄月,懷土傷離,節促情殷,辭纖韻美。入宋則由令化慢,由簡化繁,情不囿於燕私,辭不限於綺語,上之可尋聖賢之名理,大之可發忠愛之熱忱。」下列解說,適當的是:
韓愈〈師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聃。閱讀下列有關老子、孔子論「禮」以及後學的相關討論,選出解釋適當的敘述:image.jpg
「純貴妃不認為自己的『雅』會輸給魏瓔珞的『俗』,卻又無可奈何。她發現弘曆留在鍾粹宮的日子越來越少,去延禧宮的日子越來越多,就好像世間一切俗人,偶爾管弦絲竹,但多數時候還是要柴米油鹽。」這段文字既揭示「雅」、「俗」對比,也運用「管弦絲竹」、「柴米油鹽」的比喻強化語意。下列文句,使用比喻方式強化對比作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