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測-國綜
中等
下列「」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下列是一段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我喜歡敘舊。
甲、在我驚嘆光陰對他們做了這麼多的同時
乙、自己若是不清楚歲月對自己做了些什麼
丙、他們也會讓我知道
丁、只要與久別重逢的舊友一敘便知
戊、自己在他們的眼中又是如何了(李黎〈別後我城〉)
下列對聯□內最適合填入的字詞依序是:
甲、書從疑處 □ 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
乙、除卻詩書 □ 所癖,獨於山水不能廉
丙、使我開懷 □ 夜月,令人滌省是晨鐘\
若孫悟空完成取經任務後回到花果山,想聯絡師父唐三藏和其他幾位師弟,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現代詩中的景物常隱含另一層意蘊,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依據下文,最符合作者「自己一個人唱歌」的敘述是:
    ~~~~一個人唱歌,可真奇怪。有時是下意識,自己竟不知不覺地唱起歌來,當發現自己不停地哼唱著喜歡的那一支歌的時候,也不知已唱了多久,之後不但沒停,還把歌詞一個字、一個字咬得清清楚楚。這樣無我地唱歌,起先是旋律讓他飄飄然,意識清醒後就被歌詞感動。如此一合,好像一個人扮起雙重唱,又扮聽眾陶醉。這種情形往往發生在一個人心情愉快時,歌一上口,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不停;特別是別無他人在旁,例如洗澡、上廁所、騎機車或一個人在家等等,有時閉著嘴用鼻子哼,有時張口用「啊」字啊到底,哼唱久了,下顎還會微感痠痠的。要不是遇到有人來、忙著談事情,或是吃飯等其他事情來打斷的話,這種愉快的心情,就好像中了邪一樣。(黃春明〈心裡的桃花源〉)
依據下文,最符合「康德看法」的敘述是:
    ~~~~有人天生熱愛助人,他們有慈悲心,因助人而得到快樂。康德卻認為,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不論如何正確或如何溫柔敦厚,都沒有道德價值。這似乎違反一般見解。助人為快樂之本不是很好嗎?康德會說沒錯,他當然不覺得憑著慈悲心行事有何不對。他只是區別出助人的兩種動機,一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一是視為義務。康德堅持,只有視為義務的動機才具道德價值,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慈悲心是值得稱讚和鼓勵,卻不值得尊敬。(改寫自邁可‧桑德爾著、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依據下文,□ □ 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因聞得鹽政欲聘一 □ □,雨村便相托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紅樓夢》第2回)
乙、空著我埋怨爹娘,選揀 □ □,相貌堂堂,自一夜花燭洞房,怎提防這一場。(元雜劇《秋胡戲妻》)
丙、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 □ 就群臣之位。(《史記‧周本紀》)
依據下文,最符合主旨的是: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
某秀才參加鄉試,題目出自「四書」。他在文中闡釋題意:「人不能不與世為酬酢,言色恭行焉。情之不可已,本自有當然之則也。乃巧好為言,容悅為色,周旋舉止,悉邪為之。」則試卷題目最可能是:
關於下文陶、馬二人的對話,敘述最適當的是:
    ~~~~陶一日謂馬曰:「君家固不豐,僕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為常?為今計,賣菊亦足謀生。」馬素介,聞陶言,甚鄙之,曰:「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不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務求貧也。」(《聊齋誌異‧黃英》)
關於詩中石蒼舒之「病」,敘述最適當的是: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消百憂。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節錄自蘇軾〈石蒼舒醉墨堂〉)

惝怳:惆悵
瘳:病癒
柳子:柳宗元
題組 14-15 (4分)
    ~~~~一系列華美的修辭被時尚工業與大眾媒體用以頌揚牛仔褲─「自由無拘」、「簡單率直」、「獨立反叛」……甚至有學術作品形容它是民主普及、平等擁有的意義載體。牛仔褲的特別,大概在於擁有某種難以駕馭、持續自我定義的矛盾性。20世紀初的美國,牛仔褲被打造成「新平民」階級的大眾認同,既依賴左派意象,卻又是流行商品;屬於普羅階級,卻訴諸個體叛逆。牛仔褲逐漸打破既定的衣著邏輯,既是流行裝扮但又隨意邋遢。如今,牛仔褲繼續自體矛盾、增生。在空間面向上,巴黎舞臺的走秀名模、倫敦廣場的抗議人士、紐約華爾街的小開、東京秋葉原的駭客都穿著它,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在時間面向上,即使不能穿的二手破褲,也擁有驚人的市場價值。(改寫自李明璁〈牛仔褲〉)
下列關於牛仔褲的敘述,最符合上文內容的是:
下列各組概念,最不適合用來解釋上文所指「牛仔褲的矛盾性」的是:
題組 16-18 (6分)
甲:
陸游粥品私房筆記
烏豆粥地黃粥枸杞粥
用新好大烏豆一斤,炭火鬻一日,當糜爛。(此時)可作三升米粥,至極熟,下豆,入糖一斤和勻,又入細生薑棊子四兩。 用地黃二合,候湯沸,與米同下。別用酥二合、蜜一合,炒令香熟,貯器中,候粥欲熟乃下。 用紅熟枸杞子,生細研,淨布捩汁,每粥一椀用汁一盞,加少煉熟蜜乃鬻。
乙:
    ~~~~陸游是一位高壽的詩人,注重養生。他主張「若偶食一物多,則當減一物以乘除之,如湯餅稍多,則減飯」,又認為「養生所甚惡,旨酒及大肉」,提倡「食淡百味足」。不過,陸游的體質並不好,他曾提到自己「不堪酒渴兼消渴」。古人所說的消渴,即今日所稱的糖尿病。陸游的牙齒也不好,有〈齲齒〉等一百多首與牙病相關的詩。其實,血糖控制不好的人,不但容易蛀牙,也會增加牙周破壞的程度,陸游晚年詩句「一齒屢搖猶決肉」、「欲墮不墮齒更危」,顯示他可能深為牙周病所苦。或許正因如此,陸游特別喜歡吃粥。他在〈薄粥〉詩力讚食粥能讓「饑腸且免轉車輪」,又於〈食粥〉詩說:「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晤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宛丘」即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寫過一篇〈粥記贈潘邠老〉,認為食粥可以延年。據說陸游晚年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熬粥,熬好後喝一碗,再睡個回籠覺,「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樂也」。(改寫自譚健鍬《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

丙:
掌 握 低 GI 飲 食 , 遠 離 糖 尿 病 !
升糖指數(GI):是指食用食物後 2 小時內血糖 增加值與基本值 的比較。它 顯示食物 經 腸胃道 消化後產生的 醣 分所造成血糖上升的速度快 慢。食物的 GI 值愈高會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愈快。
影 響 食 物 GI的 因 素
食物營養素 蛋白質或脂肪類食物消化程序較複雜,GI 值通常較精緻澱粉類低。
食物型態 稀爛、切碎的食物容易吸收,GI值較高。
纖維含量 纖維量愈高,GI值愈低。
烹調方式 澱粉經長時間烹煮而糊化,GI值較高。水煮的GI值低於炒、煎。
食物搭配 高GI食物和低GI食物搭配食用,可平衡GI值。
依據資料甲,關於陸游的煮粥祕訣,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依據資料甲、乙、丙,關於陸游食粥與健康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若陸游想控制血糖,則依據資料丙,對、兩項調整方式,最適當的判斷是:
① 每餐多吃一碗白飯,少吃一碗塊狀肉類。
② 每餐少吃一碗清粥,多吃一碗高纖蔬菜。
題組 19-21 (6分)
    ~~~~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票房大熱,故事源於一個簡單的設想:人們眼中千真萬確、堅不可摧的世界是由一個電腦程式虛擬而來,設計者想阻止人們去接觸真實的世界。電影有眩目的特技效果、帥氣的皮質戲服和精彩武打場面,配合深具新時代靈修意蘊的對白,背後的訊息只有一個:人們感知的世界,不論從宏觀或微觀而言,都在日漸偏離傳統定義或概念中的真實世界;人們看到的世界,猶如投向岩壁的光影,依稀可見片刻實景,卻看不到紋理痕跡,更深層的真相也藏在陰影之下。
    ~~~~主要經濟指標(例如:國民生產毛額、國民幸福指數……)也是人為的建構,是數字的駭客帝國。經濟指標構築出一個虛擬世界,裡面由數字定義一切,現實會得到局部呈現,也會變得模糊扭曲。貿易數據無法準確記錄蘋果公司產品的生產過程,就是最好的例子。失業不是真實的狀態而是統計的產物(如果你沒有工作,但因市面上沒有合適的工作而不去求職,就不算「失業」),也是有力的說明。
但這麼說也不對。主要經濟指標構築的世界不完全是虛假的幻象;激進分子總執意懷疑政府有意操縱經濟指標,也是過慮的想法。經濟指標的產生,確實是為了理解和處理經濟調控的複雜問題,本身帶有美好願望,只是它們也有局限,未必能指引我們。     ~~~~《駭客任務》的大英雄尼歐看穿了虛擬世界,還在幾個平行空間中穿梭遊走,試圖破解迷陣。現實世界沒有這種戲劇色彩,但不少人已意識到,所謂「經濟」是由經濟指標所塑造,只是反映現實的版本之一。目前,本土和全球經濟發展都一日千里,謎團也越滾越大,「經濟」卻只能提供一種描述,而且未必準確。於是,一群經濟創意大師正努力改變人們認識世界的視角,竭力幫助人們看清經濟指標所掩蓋的事實。這群統計界的英雄尼歐,正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改寫自扎卡里‧卡拉貝爾著、葉家興、葉嘉譯《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電影《駭客任務》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下列敘述,符合上文對「主要經濟指標」看法的是:
關於上文的書寫策略,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22-23 (4分)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彷彿以為知、好、樂是三層事,一層深一層;其實在文藝方面,第一難關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樂。知、好、樂三種心理活動融為一體,就是欣賞,而欣賞所憑的就是趣味。許多人在文藝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於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當然不會觸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沒有感受,這是精神上的殘廢,犯這種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確,於是趣味低劣,缺乏鑒別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惡劣作品療飢過癮,以為這就是欣賞文學。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個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難免窄狹,往往囿於某一派別的傳統習尚,不能自拔。這是精神上的短視,「坐井觀天,誣天藐小」。
    ~~~~要診治這三種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劑是擴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價值都由比較得來,生長在平原,你說一個小山坡最高,你可以被原諒,但其實你錯了。「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見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計得準確,你必須把世界名山都遊歷過,測量過。研究文學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複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改寫自朱光潛〈文學的趣味〉)
下列詞語,最能呼應上文所剖析「在知上有欠缺」的是:
下列文句,最適合說明上文主旨的是:
題組 24-25 (4分)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山木》)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中「道德」意涵的是:
題組 26-28 (6分)
甲:
    ~~~~中國人是極重歷史的民族,透過對於歷史的不斷詮釋與建構,進行著當代的反省。因而,歷史的意義從來都是流動的,不同的歷史事件也在不同的時代發生著不同的效用。在抒情言志的傳統下,古人古事不但時時在詩作中現身,詠史與懷古更成為詩歌中有關歷史題材的兩大類別,「詠史」是詩人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對象抒詠個人的觀感進而寄寓情志;「懷古」則有著緬懷古跡的意味,從而在漫長的時間之流中框限出史蹟作為空間範疇,以地域為觸媒展開歷史漫遊,抒詠情志。無論從「詠」或「懷」都可得知,這類詩作雖與所謂客觀的歷史關係密切,卻畢竟是詩人主觀意念的投影,重點既不在敘事,也不在論古;舉凡人事的懷想、史蹟的憑弔,無非是一種以史抒情的憑藉。詩人徘徊於漫長的時空隧道,反思著人類的經驗與命運,也思忖著自身的定位。(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
乙:
    ~~~~伊呂兩衰翁,歷徧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祇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王安石〈浪淘沙令〉)
丙: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
下列敘述,最符合甲文觀點的是:
關於乙、丙二詩的詩意或作法,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依據甲文觀點,下列對乙、丙二詩的解讀,最適當的是:
題組 29-30 (4分)
    ~~~~中國古代對於一日時間的分段,只能從有最早文字記載的商代談起。從卜辭知分段的名稱雖早晚稍有改變,其日間的主要段落為:旦、大采、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或暮或昏。重要的定點都是以太陽在天空變動的位置取名的。其習慣一直保持到漢代或更晚。太陽剛從地平線升起來的時候為「旦」。甲骨文「旦」字作太陽升到某種東西之上的樣子。與金文字形相比較,它或許表示剛升自海上之景,與海面還未完全脫離;或象太陽映照於海面之景。商朝人發源於東方,對於海上早晨的景色還不致陌生。次一階段是「大采」。甲骨文的采字作以手摘取樹上的果葉之狀。采假借為光彩,大采就是太陽大放光彩的時候,是太陽已升到高空,視線清楚的時候了。不久就要吃一頓豐盛的早飯,以補充一清早在田地勞動所消耗的體力的時候,故叫做「大食」。接著不久就是「日中」或「中日」,是太陽高懸天頂的中午時段。這個時間過了便是「昃」。甲骨文的昃字,作太陽把人照得有斜長陰影之狀。它是太陽開始西下的時候。過後是「小食」,這時會吃較簡單的下午飯。吃完飯,整理一些用具,太陽也已西下,光彩大減,只剩微光浮於天際,故叫「小采」,這時或稱「莫」。甲骨文莫字作日已沒入林中之意,光線透出林隙已甚微弱,「莫」後來被借用為否定詞,故又加日而成「暮」字。這段時間也叫作「昏」,甲骨文的昏字大概表示太陽已降到人身高以下的高度之狀。(改寫自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
依據上文,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下列「」中的字,與該字的甲骨文字形本義最接近的是:
題組 31-32 (4分)
甲:
    ~~~~秦香蓮此時原本應該在公堂上的,只因剛才吉仔啼哭,慌忙下臺去了。金發伯眼看臺上沒有了秦香蓮,戲無法演下去,不由得怒火中燒,面向後臺大喝一聲:「來人啊!傳秦香蓮!」
    ~~~~不見動靜。只有鑼鼓有一搭沒一搭的敲著。隔了一會兒,又叫一次。王朝從後臺跑上來,挨近包大人,低聲說:「阿旺嫂帶伊的囝仔,去店仔吃冰!」
    ~~~~臺上的人都哭笑不得,大家看著臺下的觀眾,他們仍在那裡談得高興,根本不管臺上的事。秀潔隱約間好像聽到包大人一聲歎息,又好像沒有,鑼鼓聲把一切細微的聲息都壓下去了。
    ~~~~只聽包大人有氣無力地傳下令來:「來人啊!將那陳世美搭在鍘口上!」聲音有些含糊,像喉裡有痰。於是秀潔便被推著搡著,往戲臺前方左角上走,她雖作勢掙扎,卻也顯出懶散。(洪醒夫〈散戲〉)
乙:
    ~~~~正當客人們互相推讓間,余參軍長已經擁著蔣碧月走到胡琴那邊,然後打起丑腔叫道:「啟娘娘,這便是百花亭了。」
    ~~~~蔣碧月雙手摀著嘴,笑得前俯後仰,兩隻腕上幾個扭花金鐲子,錚錚鏘鏘的抖響著。客人們都跟著喝采,胡琴便奏出了「貴妃醉酒」裡的四平調。蔣碧月身也不轉,面朝了客人便唱了起來。唱到過門的時候,余參軍長跑出去托了一個朱紅茶盤進來,上面擱了那隻金色的雞缸杯,一手撩了袍子,在蔣碧月跟前做了個半跪的姿勢,效那高力士叫道:「啟娘娘,奴婢敬酒。」
    ~~~~蔣碧月果然裝了醉態,東歪西倒的做出了種種身段,一個臥魚彎下身去,用嘴將那隻酒杯啣了起來,然後又把杯子噹啷一聲擲到地上,唱出了兩句:「人生在世如春夢,且自開懷飲幾盅。」(白先勇〈遊園驚夢〉)
下列敘述,最符合以上二文故事內容的是:
關於以上二文的敘事手法,描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33-34 (4分)
    ~~~~「鬼」/「歸」是古字源學中的歸「去」,也是通俗觀念中的歸「來」。《爾雅》:「鬼之為言歸也。」「歸」意味「返其家也」。但這「返回」與「家」的意思與一般常人的想法有所不同。歸是離開塵世,歸向大化。死亡亦即回到人所來之處。《禮記》:「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左傳‧昭公七年》:「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如果歸指歸去(大化),那麼潛藏的另一義應是離開─離開紅塵人間。通俗的詮釋則往往顛倒了此一鬼與歸的意涵。
    ~~~~鬼之所以有如此魅惑力量,因為它代表了我們對大去與回歸間,一股徘徊懸宕的欲念。有生必有死固然是人世的定律,但好生懼死也是人之常情。鬼魅不斷回到(或未曾離開)人間,是因為不能忘情人間的喜怒哀樂,鬼的「有無」因此點出了我們生命情境的矛盾。
    ~~~~以〈楊思溫燕山逢故人〉為例,鄭意娘回到世間,是因為念念不忘夫君,以及他們在汴京共享的歲月。但意娘的「回來」卻凸顯了陰陽永隔、人鬼殊途。「故」人與「故」國再也不能喚回。生與死被一層神祕的時空縫隙隔開,是在此一縫隙間,不可思議、言傳的大裂變─國破、家亡、夫妻永訣─發生了。此生的紛亂無明與他生的神祕幽遠何其不同,而在兩個境界間,但見新魂舊鬼穿梭徘徊,不忍歸去,不能歸來。(改寫自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
下列敘述,符合文中經籍與通俗對「鬼」與「歸」詮釋的是:
關於上文對「鬼」的看法,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義,前後相同的是: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關於下文,適當的解說是:
    ~~~~蔣子曰:「蚊亦知夫秦與清乎?暴者如斯,而未嘗安也;受虧者如彼,而卒莫不興也。蓋將自其暴者而觀之,則其位曾不能以悠久也;自其受虧者而觀之,則仁與義皆無盡也,而又何悲乎!且夫天地之間,人各有權。茍非法文所許,雖一毫而莫侵。惟無額之給俸,與出張之旅費,爾得之而為產,民出之而甘心,取之無抗,徵之不拒,是島民者之無盡藏也,而任與你之所剝削。」蚊喜而笑,停足壁上。更夜已深,各自安眠,相與枕藉乎牢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蔣渭水〈入獄賦〉)
某篇討論唐代商業與文學的文章提到:「白居易的文壇聲譽,是商業市場的有用資本」。下列文句,可佐證此一觀點的是:
文學作品中,常以反問的形式來加強論述或自抒懷抱,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下列文句,運用此文學手法的是:
孔子曾慨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莊子則以為隱逸之士心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二者均以舟船暗指隱逸遁世。下列詩詞,用舟船意象暗指隱逸遁世的是:
韓非認為君臣之間充滿利害算計,主張君王須大權獨攬,以威勢和刑賞駕馭臣下。下列文句,符合韓非思想的是:
關於古典散文,下列敘述適當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