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測-國綜
中等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牠哭起來固然一片悽慄,
甲、這時貓頭鷹「嘿嘿──嘿嘿──嘿嘿──嘿嘿」一波又一波的笑聲
乙、特別入秋以後,夜涼如水     丙、一輪明月把人幾乎拋入冰河之中
丁、尖冷到直直地透進人的骨髓    戊、笑起來更帶給人無限尖冷
就老吏斷獄那樣地凌遲著整個世間,讓每一個人的再多麼神祕的隱私都沒有地方隱遁起來。(尉天驄〈眾鳥之什〉)
閱讀下文,最適合填入 □ □ 內的詞依序是:
甲、當你工作時,你是一管蘆笛,通過笛心,將時光的□□演奏成樂音。(紀伯倫《先知》)
乙、山坡上偶爾有幾隻黑白相間的花牛和綿羊,在從容□□草野的空曠。(余光中〈風吹西班牙〉)
丙、植物的緘默總包含千言萬語,但又可以將世間無盡喧囂,□□為深沉的靜謐。(徐國能〈蒲葵〉)
關於下文意象,說明最適當的是:
    ~~~~在每一個烈陽如漿的白日裡,祖母在田畝中佝僂耕種。在每一節翻土、播種、除草、施肥的動作間,揮汗如雨。強大的日光,攫取祖母髮中的黑色素與汗水蘸成墨汁下嚥,經過時間的消化後排泄出來,叫做黑夜。
    ~~~~濃稠的黑夜在暗中默默的成長,流淌於小溪庭院、穀倉柴坊、豬舍雞寮,並不斷的擴張向田畝間的菜圃和水塘。夜色如墨,團團緊緊的包圍村莊,但它卻鎭不住祖母的雙腳,她背負著浩大的夜色,如同白日頂著烈陽,仍不斷的在田畝間穿梭,在豬舍雞寮間忙碌著。(葉國居〈髻鬃花〉)
依據下文,最符合作者對「心結」看法的是:
    ~~~~人都說,心結宜解不宜結。又說,解開心結就是海闊天空。可是,人生怎麼少得了心結?一旦海闊天空,人心又將空懸何處?
    ~~~~許多人心裡都有心結的場所,例如:故鄉的母校──初戀、體罰、模擬考,都在那裡發生。有些人每次回到故鄉,就一定要去母校走走;有些人卻一定要避開母校。心結可能是甜美的,也可能是痛苦的。不管心結的場所被珍愛,還是被憎惡,此等強烈的愛憎情緒,都證明了心結有多要緊。心結的場所,是數學X軸Y軸交叉的原點,有了原點,我們才知自己置身哪一個座標格子裡,才覺得踏實。
    ~~~~心結是一支大頭針,可以把一張地圖釘在牆上。如果大頭針掉失了,牆上的地圖也就垮下來。(改寫自紀大偉〈心結〉)
關於下列新詩,解讀最不適當的是:
    ~~~~孤獨的小舟都是歪斜地擱著/全世界的沙灘都是如此的/而如同歪斜的頭/裡面充盈著悲哀(方旗〈小舟〉)
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上書陳事,起自戰國,逮於兩漢,風流彌廣。原其體度:攻人主之長短,之徒也;訐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陳國家之利害,之伍也;帶私情之與奪,之儔也。總此四塗,賈誠以求位,鬻言以干祿,或無絲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顏之推《顏氏家訓》) 乙、大凡為文,須要有溫和敦厚之氣,告君文字,蓋尤不可無也。(吳訥《文章辨體序》)
「……者,……也」是古文判斷句的典型結構,例如「南冥者,天池也」,即「所謂南冥就是天池」。下列文句,不是表達判斷語意的是:
關於下文〈烏鵲歌〉的解釋,最適當的是:
    ~~~~韓憑,戰國時為宋康王舍人。妻何氏美,王欲之,捕舍人,築青陵台。何氏作〈烏鵲歌〉以見志,遂自縊死:「南山有烏,北山張羅。烏自高飛,羅當奈何。烏鵲雙飛,不樂鳳凰。妾是庶民,不樂宋王。」(《九國志》)
依據下文,最符合主旨的敘述是:
    ~~~~天下有可為其半而不可為其全者,偏枯之藥可以治偏枯,倍其偏枯之藥不可以起死人也。天下有可為其全而不可為其半者,樵夫擔薪兩鈞,捷步以趨,去其半而不能行,非力不足,勢不便也。(章學誠《文史通義》)
關於下文王若虛的論述方式,說明最適當的是:
    ~~~~「郊寒白俗」,詩人類鄙薄之。然鄭厚評詩,荊公、蘇、黃輩曾不比數,而云:「樂天如柳陰春鶯,東野(郊)如草根秋蟲,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樂之真,發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王若虛《滹南詩話》)
施先生參加朋友舉辦的宴會,贈詩一首:「桂已飄香菊作花,門前遙駐七香車。競傳丰度誠端好,定卜咸宜到室家。」依據詩意,最適合這場宴會的題辭是:
依據下表的故事角色設定,推斷古代經典中的人物關係,最適當的敘述是:
導師(是必備條件)伙伴(是必備條件)
傳授知識或技能,主角因此獲得啟發 有時會贈予主角重要或救命之物 不拘年紀,也可能是平庸、無德之人 忠於主角,值得信賴 目標與主角相同,但地位或能力不如主角 有時會質疑主角,在衝突中提供建議
題組 15-17 (6分)
閱讀下列詞選資料,回答15-17題。 image.png
若以上表為研判依據,關於甲、乙兩項推論,最適當的是:
上表中的詞選多有收錄李清照〈武陵春〉。關於此詞的解讀,最不適當的是: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題組 18-19 (4分)
甲: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
乙:
「幾希」,言幾於無也,乃一線之象,非一點之象,凡事俱異。凡事之異無多,稍一差錯,則墮入彼中。如禽獸亦未嘗不知「庶物」,只是不「明」;亦未嘗不有「倫類」,只是不「察」;未嘗不有所愛,而不能「行仁」;未嘗不求所宜,而不能「行義」。舉凡日用飲食,俱有異處,而俱差不遠,此其所以必戰兢惕厲,無念無事不思求其所以「異」也。「存之」,謂存其所以異者,以要言之,謂之人道。(《四書箋解》)
下列敘述,最符合乙文對甲文「人禽之辨」詮釋的是:
依據甲、乙二文,君子面對「幾希之異」的態度是:
題組 20-21 (4分)
    ~~~~我曾開玩笑說,專業經理人像哈士奇,吃的是每個月主人給的飼料;創業家像狼,必須聞得到血的味道,捕不到獵物就無法生存。哈士奇的時間是主人的,沒有了主人,他的時間就沒有價值,狼的時間則屬於自己。出售有限的時間,是上班族哈士奇的獲利模式。狼的視野不一樣,他們不會單獨行動,因為狩獵靠的是狼群,所以狼懂得購買別人的時間來做事。
    ~~~~哈士奇的時間如何計價?價格通常來自價值,而「to be(你是誰)」的價值比「to do(做的內容)」高很多。以演講為例,如果會製作精美的簡報,可能一小時計價千元;如果內容很有用,可能一小時值萬元。不過,如果請林志玲演講,企業願意付更高費用的理由,不是簡報精美或內容有用,而是因為演講者是林志玲。
    ~~~~雖然有血統的哈士奇比會看家的土狗值錢,但不斷學習成長的土狗,當他的價值被公司過度低估,那就是他出走的時候。出走的頂尖土狗沒有主人的飼料,很快就會變成狼。(改寫自盧希鵬《為什麼員工都是哈士奇,狼呢?》)image.png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依據上文,關於甲、乙兩項推論,最適當的研判是:
甲、〈諫逐客書〉中李斯對秦王說:「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李斯是價值被低估而想出走的土狗。
乙、〈虬髯客傳〉中虬髯對李靖說:「某本欲於此世界求事,或當龍戰三二十載,建少功業。今既有主,住亦何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內,即當太平。李郎以英特之才,輔清平之主,竭心盡善,必極人臣。」──虬髯是希望保有自己時間的狼,期許李靖成為優秀的哈士奇。
題組 22-23 (4分)
    ~~~~臺北是我出生、成長,居住了三十年的地方,卻不是我的家。因為,比起臺北人,他們更喜歡叫我原住民。
    ~~~~「107-2-8號。」監考人員盯著我的族語准考證,「請坐到那邊第三臺電腦。」捏著准考證,我逐步邁向祖靈的召喚。這是一間新穎的電腦教室,日光燈照亮了每一個本該陰暗的角落。側身越過喃喃背誦族語的考生,他們大部分是孩子,稚嫩的臉龐,埋藏著對繁華都市的無限想像。其中少數幾位,是看起來不大適應電腦設備的長輩,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溫柔的倔強。雖然只是在七樓,,在這之前,我不曾在臺北遇過這麼多族人齊聚一堂,更從未在他們臉上看見如此戒慎恐懼的模樣。按監考人員指示,我坐入指定位置,左右張望,這所歷史悠久的女校,此刻被賦予傳承臺灣千年傳統文化的神聖使命,而呆坐在試場中心,戶籍設在臺北市的我,卻是整個歷史洪流中的盲點。
「請檢查桌上貼紙,確認是你的位置。」我是否在正確的位置?成長過程中,常有人問我「妳從哪裡來?」若誠實回答臺北,總不免換來「我指的是妳──真正──從哪裡來?」配上自認與我心有靈犀的挑眉。無奈的是,這類拒絕接受真相的提問總以千變萬化的形式反覆出現──「妳什麼時候過年?我指的是──真正──的豐年祭。」或是「妳叫什麼名字?我指的是妳──真正──的名字。」
    ~~~~「請戴上耳機測試麥克風,確認音量。」監考人員喚回我紛亂的思緒。
    ~~~~「Ciwas lalu mu.」我小心翼翼托著麥克風,謹慎地咬字。Ciwas是我「真正」的名字──真正沒人稱呼的名字。(改寫自游以德〈族語認證〉)
依據文意脈絡,文中內最適合填入的文句是:
上文反覆提及「真正」一詞,關於此詞所表達的境況或心情,最不適當的敘述是:
題組 24-25 (4分)
甲:
     ~~~~~壹山澤,則惡農、慢惰、倍欲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然則商賈少,農不能喜酣奭,大臣不為荒飽。商賈少,則上不費粟;民不能善酣奭,則農不慢;大臣不荒,則國事不稽,主無過舉。(《商君書》)

壹山澤:由國家統管山澤之利。
樸:原價。
酣奭:暢飲縱情。
稽:延宕。

乙:
     ~~~~~慶曆中,議弛茶鹽之禁及減商稅,范文正以為不可:茶鹽、商稅之入,但分減商賈之利耳,行於商賈未甚有害也。今國用未減,歲入不可闕,既不取之於山澤及商賈,須取之於農;與其害農,孰若取之於商賈?今為計莫若先省國用,國用有餘,當先寬賦役,然後及商賈,弛禁非所當先也。其議遂寢。(沈括《夢溪筆談》)
關於甲、乙二文對商賈和山澤之利的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關於甲、乙二文對農業和農民的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26-28 (6分)
甲:
    ~~~~一般人不瞭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例如韓愈在月夜裡聽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韓愈建議「敲」字為佳。這段文字因緣傳為美談,於今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
    ~~~~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關鍵在於哪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改寫自朱光潛《談文學》)

乙:
    ~~~~王夫之《薑齋詩話》云:「『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髮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王夫之以為詩中佳境,對詩人而言,不可「預擬」,初無定景,初非想得,否則,「只是措大燈窗下鑽故紙物事」,或者「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了」。佳句乃當時情景,即詩人「即景會心」、「因景因情」時所拾得,「何勞擬議哉」?(改寫自蕭馳《聖道與詩心》)
甲文朱光潛「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的理由是:
乙文中,王夫之認為「或推或敲,必居其一」的原因是:
依據甲、乙二文,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題組 29-30 (4分)
    ~~~~人能藉手語溝通,可知語音並非語言的必要因素。小鳥啁啾、海豚吱吱,都近似人類語言的溝通系統,可見動物的溝通系統和人類語言的不同,絕非在於缺少語音。
    ~~~~動物能在聲音上模仿人類的話語,並不表示牠們擁有語言。會說話的鳥並不會把牠們模仿的聲音切成獨立的單位,而人類語言的特質之一,則是語音或手勢單位的獨立性,單位之間有次序,可重新排序,可合併也可分開。總之,鸚鵡只會說人家教牠或牠所聽到的,再無其他。
    ~~~~很多種鳥的叫聲的確具有溝通功能,且同一種鳥可能也有「方言」之別。鳥語(bird calls)是包括一聲或一聲以上的短叫聲,傳達和環境相關的訊息,例如危險、餵食、築巢、群聚等等;鳥鳴(bird songs)則是較為複雜的鳴叫形態,用來宣示勢力範圍,並可吸引配偶。這些鳥叫聲看不出任何內在的結構,也不能像人類語言能分出獨立具有意義的單位。一篇有關知更鳥勢力圈鳴聲的研究中發 現:敵對的知更鳥只注意高頻和低頻聲的轉換,何者在前何者在後,其實無關緊要。訊息內容的差異,也只限於這些知更鳥對牠的東西擁有慾多強或牠的抵抗決心多高,以及在勢力圈內築巢的意志多強等等。因此,高、低頻的轉換,只是表達不同感受程度而已。知更鳥的創造力,在於能用不同方式做相同訊息的鳴叫,但牠不能利用各種單位作不同組合,表達不同訊息。(改寫自V. Fromkin等著,黃宣範譯《語言學新引》)
依據上文,下列對於鳥叫聲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依據上文,關於動物與人類的語言,推論最適當的是:
題組 31-32 (4分)
    ~~~~夫足下之書,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質者則辭也,無乃務其淺,忘其深,當急者反徐之歟!夫道之大歸非他,欲其得諸心,充諸身,擴而被之國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辭也。其所以不已乎辭者,非得已也。孟子曰:「 」此其所以為孟子也。今足下其自謂已得諸心、充諸身歟?擴而被之國家天下而有不得已歟?不然,何遽急於辭也?(曾鞏〈答李沿書〉)
上文內最適合填入的文句是:
依據上文,曾鞏主要是想提醒李沿:
題組 33-34 (4分)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戰國策》)
上文特意描繪季梁往見魏王時「衣焦不申,頭塵不去」的形象,主要在凸顯: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下列各組「」內的詞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對偶有「正對」、「反對」之別。「正對」的特徵是事異義同,上下句意思雷同,例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反對」的特徵是藉由異質或相反事物的並列對照,凸顯意旨,例如「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下列對偶的歸類,完全符合上述定義的是:
古文表達兩事物相比較時,常運用「形容詞+於+名詞」的句型,例如:「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多於堤畔之草」即「比堤畔之草多」的意思。下列含有「於」的句子,屬於此種表意方式的是:
關於下列小說中文句的解讀,適當的是:
    ~~~~鄭大全覺得一腔內臟都餓得亂拱,發出很醜惡的聲響。他想,把這樁推銷做成,馬上去吃個九角九的漢堡。
    ~~~~茉莉並沒察覺鄭大全的笑與搭腔都是在為他下一次進攻做準備。她只認為這推銷員的笑十分友善體貼。已經很久沒有這麼一張臉如此近地對著她,容她盡興地東拉西扯。
    ~~~~鄭大全急得盜了汗,卻怎樣也插不上嘴。老婦人的話似乎是堵在肚中的棉花絮,此刻全從嘴紡出線來。有的紡呢。妻子這時一定邊做活邊看天色,一分一秒地在巴望他。妻子七月身孕就那麼墜在大腿上,拼裝出上百件塑料玩具,直到腿腫得如兩截橡皮筒。他非讓這老洋婆子買下一張床,她已經耗掉他四小時了!(嚴歌苓〈茉莉的最後一日〉)
依據下文,符合故事內容的敘述是:
    ~~~~晉國苦盜。有郄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晉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盜謀曰:「吾所窮者,郄雍也。」遂共盜而殘之。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列子》)
依據下文,關於背景知識的敘述,適當的是:
    ~~~~背景知識就像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例如同樣去聽一場演講,有人獲益良多,有人一無所獲,最主要的原因是語音像一陣風,只有綿密的網才可以兜住它。背景知識又像個架構,有了架子,新進來的知識才知道往哪兒安放,當每個格子都放滿了,一個完整的圖形就會顯現出來,一個新的概念於焉誕生。心理學有個著名的實驗:把一盤殘棋給西洋棋生手看二分鐘,然後要他把這盤棋重新排出來,他無法做到;但是給西洋棋大師看同樣長的時間,則能正確地將棋子重新排出來。是大師的記憶力比較好嗎?當然不是,因為當我們把一盤隨機安放的棋子給大師看,請他重排時,他的表現就跟生手一樣了。大師和生手唯一的差別就在於有背景知識,使得殘棋變得有意義,意義度減輕了記憶的負擔。背景知識所建構出的基模會主動去搜尋已存的有用資訊,將新獲得的知識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組合成有意義的東西,一個沒有意義的東西會很快就淡出我們的知覺系統。(改寫自洪蘭《哈啦與抓虱的語言‧序》)
下列甲、乙二詩都以「考試」為寫作題材,關於二詩的解讀,敘述適當的是:
甲:
    ~~~~然則作為一個籃框/就是要被命中的/我們都曾經來到其下/等待過一次/最美的跳投
    ~~~~高高地/它懸在那裡/像極了一個天使的光環/發亮的手銬/像極了/所謂的永遠(陳雋弘〈籃框──與我的學生們一起倒數,七十六天〉)

乙:
    ~~~~填完這些空白/就要和這一類的紙張告別了/語言如蚊蚋/每一個字/都刺痛紙上的肌膚
    ~~~~我們以油墨/撫慰紙張的傷口/等到油墨吸乾文字後/我們就和今天的自己/告別(簡政珍〈畢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