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測-國綜
中等
下列「」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不適當的是:
依據下列框內資訊,關於斯卡羅族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image.png
依據下文,關於文中所論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之一,是服膺高度的審美能力,要求讀書引發一種渾成的心智,如同詩的境遇,它雖借助於文字符號的撩撥,但讀書者實際所取得的,是自我的美經驗之誕甦。其中經不起任何外力挑剔,或慎思明辨等等反省解釋來「徒亂人意」。(改寫自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自序》)
閱讀下列杜詩,依據詩意與格律,□□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灩澦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江天□□鳥雙去,風雨□□龍一吟。 (杜甫〈灩澦〉)
乙、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八)〉其八)
依據下文,關於不龜手之藥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莊子‧逍遙遊》)
洴澼絖:漂洗絲絮。
依據下文,關於曹操所頒布的經濟紓困方案與背景,敘述最適當的是:
    ~~~~王(曹操)令曰:「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一人。」(陳壽《三國志‧魏書》)
題組 9-11 (6分)
    ~~~~記得小學四年級以前寫自己的名字是「楨」,導師說我是女生,應改成「嫃」,從此我寫自己的名字都是「嫃」。直到高中入學被一位大嬸譏笑:「連自己的名字都寫錯。」此生第一次翻看戶口名簿,果然是「媜」。
    ~~~~可惜因多次播遷,已無任何文件可以證明我的名字曾寫成「楨」與「嫃」。日前查詢國小國中名冊,所留檔案皆是「媜」,戶政單位手抄戶籍登記簿上也是「媜」,並無改名註記。
    ~~~~姓名乃標示「我是誰」之首端。「媜」字神祕莫測,《康熙字典》才找得到,讀音如「爭」非「真」。折騰到十七歲,字寫對了,會念了,但不知是什麼意思。……大學時上聲韻學,得知「媜」字確實念「爭」,義為「女字」,女子名字。撰聯名家張佛千先生曾以我名為題賜下一聯:「文章高詣貴在簡,女子美字古曰媜。」蘊涵勉勵之意。女子美字,既云女子有個美好的名字,又可衍義為寫得一手好字,再撮要假借為博得「文章美名」的女子,誰云不宜。
    ~~~~貞,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似一口寶鼎加上一支神杖「卜」形,相合而為:依據鼎內火炙變化而察看神跡。遠古殷商,無事不占卜,貞人即卜人,卜者釋義需求正確、堅定,故衍生貞定、堅貞、貞節之辭,所指皆是不可動搖的精神境界。《康熙字典》收有「媜」字,自字面推想,从女从貞,寓意品德貞潔女子,然我更愛這麼想:一個善占卜的女巫。而「簡」本是遠古用來書寫的狹長竹片,既簡且媜,一個聚精會神觀察大鼎內火炙變化再將占卜結果寫在竹片上的女巫形象,躍然而出。(改寫自簡媜〈迷霧中,呼喚我的名字〉)
依據上文,關於「媜」字的說明,最適當的是:
依據上文,有關作者名字的敘述,最不符合文意的是:
右框中的六組詞語,前三組取自上文,後三組取自高中教材。其中畫底線的詞,位置都在「數詞」與「名詞」之間。關於這些詞的用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image.png
題組 12-13 (4分)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非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張岱《陶庵夢憶‧自序》)
依據上文,關於張岱撰《陶庵夢憶》,敘述最適當的是:
關於上文「腳夫」、「寒士」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14-17 (8分)
甲:    ~~~~人為萬物之靈,志有萬端之異。學琴學詩均從所好,工書工畫各有專長,是故咳唾珠玉,謫仙闢詩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此皆不墮聰明,而有志竟成者也。若夫銀鈎鐵畫,固屬難窺;儷白妃青,亦非易事。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庶幾秋姿不老,四座流芬,得比勁節長垂,千人共仰,竟率意而鴉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乙:    ~~~~茲就詞章論,世多訾女子之作,大抵裁紅刻翠,寫怨言情,千篇一律,不脫閨人口吻者。予以為抒寫性情,本應各如其分,惟須推陳出新,不襲窠臼,尤貴格律雋雅,情性真切,即為佳作。詩中之溫、李,詞中之周、柳,皆以柔豔擅長,男子且然,況於女子寫其本色,亦復何妨?(呂碧城〈女界近況雜談〉)
呂碧城(1883~1943),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依據甲文,關於作者自述「莫自知其鳩拙云爾」的心態,最不可能的是:
依據乙文,敘述最適當的是:
關於甲、乙二文所蘊含的創作觀念,下列推論最不適當的是:
題組 18-19 (4分)
    ~~~~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嘵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劉基《郁離子‧獻馬》)
下列文句的「厭」,與「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的「厭」意義相同的是:
依據上文,關於文中人物對獻馬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題組 20-22 (6分)
甲: 國定古蹟鄭崇和墓介紹(位於苗栗縣後龍鎮)墓碑部份文字
    ~~~~始建於道光7年,規制悉依《大清會典事例》,占地廣大,氣勢宏偉,又於同治6年重修。鄭崇和生於乾隆21年,卒於道光7年。康熙年間,始祖鄭懷仁自福建漳州遷入金門(浯江)。乾隆40年,三世長子鄭國周率四弟國唐、五弟國慶及國唐四子崇和來臺,定居後龍。鄭崇和少時好讀書,但屢試不第,後來捐為監生。他先在後龍教書,後遷至竹塹。鄭家因從事土地開墾,遂成為竹塹鉅富。鄭崇和生活儉約,厚待親族,也留心公共事務,濟助鄉里,義行深受肯定,去世後即獲朝廷同意入祀鄉賢祠。
    ~~~~鄭崇和先是收養大哥鄭崇聰之子用鍾,後生三子:用錫、用錦、用銛。用鍾雖無功名,但以經營實業著稱。用錦是秀才,用銛是歲貢生,用錫是道光3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鄭崇和父以子貴,去世後也獲誥贈。 鄭崇和之妻卒於道光25年,原葬寶斗仁山,後移葬與鄭崇和同穴。在臺灣現存古墓中,鄭崇和墓規模僅次於嘉義王得祿(一品官)墓,與新竹鄭用錫墓相似。
image.png
乙:鄭崇和臨終前交代丙:《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
    ~~~~作善降祥,作惡降殃,天之理也。吾見今人受祖父生前蔭庇,歿後又妄信風水,乞靈枯骨,不亦慎乎﹖吾歿後,爾輩勿惑堪輿家言,貪尋吉地,為福利計。吾後龍山中田有老屋地焉,營而葬之,吾願足矣。將來為吉為凶,爾輩自取之,何與墳塋?     ~~~~古蹟之指定,應符合下列基準之一: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二、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國定古蹟之指定基準,係擇前項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依據資料甲,下列關於鄭崇和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依據資料甲、乙,下列關於鄭崇和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資料丙《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為民國108年修訂版,若以資料丙審視資料甲,關於①、②兩項推論的研判,最適當的是:
題組 23-25 (6分)
甲:
《論語》原文朱熹的解說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
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
③ 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乙:
《孟子》原文朱熹的解說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① 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
②《論語》說「畏大人」,此卻說「藐大人」。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仞,榱題數尺」之類。
榱題:屋椽的兩端之處。
下列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是:
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現,與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
下列關於資料甲、乙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下列各組「」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下列法律判決文的語意邏輯關係,是由「條件」與在此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所構成。依據文意,解讀適當的是:
    ~~~~除了兩造另有協議及放假日外,親子能以電話、視訊聯絡的時間為每週一、三、五晚上7時至8時之間,且每日(含放假日)合計不得超過30分鐘。
關於下文對孤崖之花的描述及其寓意,敘述適當的是:
    ~~~~行山道上,看見崖上一枝紅花,豔麗奪目,向路人迎笑。詳細一看,原來根生於石罅中,不禁嘆異。想宇宙萬類,應時生滅,然必盡其性。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故置花熱鬧場中花亦開,甚至使生於孤崖頂上,無人過問花亦開。拂其性,禁之開花,則花死。有話要說必說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廷廟廡,類已免開尊口,無話可說,仍會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嘯一聲;屈原明明要投汨羅,仍然要哀號太息。古人著書立說,皆率性之作。當經濟文章無補於世時,古人也會不甘寂寞,去著小說,自有不說不快之勢。這也是屬於孤崖一枝花之類。(改寫自林語堂〈孤崖一枝花〉)
某導演想籌拍一部年代設定在南宋且符合歷史真實的才子佳人古裝劇,男、女主角皆來自書香門第。下列編劇初擬的幾個構想中,時代與敘述都正確的是:
關於下文的寫法與文意,敘述適當的是:
    ~~~~新雨後,綠蕪如髮,園蔬葉葉,青滿畦徑。啟扉視之,知一年春事又將爛漫矣。家人間擷作羹,劣得一飽。野香拂拂,從匕箸間出,誠有如子瞻所謂飽霜雪之精、味含土膏者。獨憐此物沒蓬蒿中,與貧士為伍,寒窗一嚼,勝十日太牢,甚不可進於達官貴人、鐘鳴鼎食、芍藥饌、朱砂羹之口。今中原嗷嗷,道殣相屬,雁糞榆皮,所在仰以為命。甚且折骨解肢,與烏鳶爭攫啄之利。吁,可悲也!彼達官貴人日啖醲鮮,當翠袖奉卮,華茵度夢時,亦曾念及野人藜藿不繼無耶?昔人曰:民不可有此色,士大夫不可無此味。知言哉!(龔鼎孳〈吃野菜說〉)
題組 31-32 (8分)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上文對「讀書」一事的舉證與說明,敘述適當的是:
書信語言必須考慮寫信人與收信人的身分、關係。若依據上文鄭燮寫信給堂弟鄭墨的情境,適當的「信封啟封詞/提稱語/結尾頌詞」是:
題組 33-34 (8分)
甲:
    ~~~~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道士問:「何術之求?」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訣,令自咒畢,呼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又曰:「試入之。」王果從容入,及牆而阻。道士曰:「俯首輒入,勿逡巡!」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道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遂助資斧遣之歸。抵家,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為,去牆數尺,奔而入;頭觸硬壁,驀然而踣。妻扶視之,額上墳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
乙:
    ~~~~奇門遁甲之書,所在多有,然皆非真傳。真傳不過口訣數語,不著諸紙墨也。德州宋先生清遠言:曾訪一友,友留之宿,曰:「良夜月明,觀一戲劇可乎?」因取凳十餘,縱橫布院中,與清遠明燭飲堂上。二鼓後,見一人踰垣入,環轉階前,每遇一凳,輒蹣跚,努力良久,乃跨過。始而順行,曲踊一二百度;轉而逆行,又曲踊一二百度。疲極踣臥,天已向曙矣。友引至堂上,詰問何來。叩首曰:「吾實偷兒,入宅以後,惟見層層皆短垣,愈越愈不能盡,窘而退出,又愈越愈不能盡,故困頓見擒,死生惟命。」友笑遣之。謂清遠,曰:「昨卜有此偷兒來,故戲以小術。」問:「此何術?」曰:「奇門法也。他人得之,恐召禍;君真端謹,如願學,當授君。」清遠謝不願。友太息曰:「願學者不可傳,可傳者不願學,此術其終絕矣。」意若有失,悵悵送之返。(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上引甲、乙二文皆以記敘為主。關於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依據提示,完成表格內容。((1)請抄錄甲文文句,占2分,作答字數:10字以內。(2)請先寫出「條件」再「抄錄甲文或乙文文句」,建議兩者間以分號區隔(如條件;文句)占4分,作答字數:15字以內。) image.png (1) (2)
題組 35-37 (14分)
    ~~~~卡夫卡說:「世上有無窮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們。」他筆下的人物,都致力於看似可及的目標,卻始終搆不到成功的邊。在這驟然黯淡的世界,把卡夫卡的話反過來講好像也通:「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於我們的希望。」
    ~~~~我講的是氣候變遷。人們絞盡腦汁想控制碳排放,實在頗有卡夫卡小說的氣氛。我常聽人說:只要眾志成城,就能「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在1988年有科學證據時,這可能是事實,但過去三十年,排放到大氣中的碳,卻相當於兩百年來工業化社會的碳排放量。
    ~~~~科學家研判:倘若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大勢將無可挽回。「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說法是:要把上升溫度控制在2℃以內,必須在「下一個」三十年間,把淨排放降到零。 決策人士所提的解方,在我看來應有幾個先決條件。首先,製造汙染的國家得關閉大部分能源與運輸的基礎設施。根據《自然》期刊某篇論文的說法,現有全球基礎設施倘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來臨前所能接受的限額—這還不包括數千個施工中和已規劃的計畫。其次,應有周全的能源政策。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個笑話—歐盟使用生質燃料,卻使印尼因種植油棕樹、採收棕櫚油而加速濫伐。最後,人人對受限的生活必須照單全收,為後世、為遠方受威脅的國家忍受不便。
    ~~~~你可以說我悲觀,但我實在不覺得人們能在短期內貫徹解方。有些行動派人士主張,若公開承認問題無法解決,會降低大眾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這讓我想到某些宗教領袖,生怕大眾若少了永遠得救的保證,就懶得循規蹈矩。我因此很好奇,倘若我們決定告訴自己真相,接下來會如何?
    ~~~~長遠來說,當溫度越過無法回頭的點,我們只能接受世界的變化。但短期來看,碳排放減半,多少可延緩面對臨界點的時間。宗教改革時有個教義問題:行善是因為能進天堂?或單純因為行善是好事?如今儘管「天堂」是個問號,你還是很清楚,如果人人行善,世界就可能更好。(改寫自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上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散文。請就文中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 依文意推敲篇名〈倘若我們不再假裝〉,人們一直假裝能做到什麼事?(占2分,作答字數:20字以內。)
(2) 文中認為第(1)題所指的事情不易達成,所依據的期刊論文內容為何?(占4分,作答字數:40字以內。)
(1) 倒數第二段提及「某些宗教領袖」所怕的事,作者以此說明什麼主張?(占2分,作答字數:20字以內。) (2) 最後一段透過宗教改革的「教義問題」,表達了作者希望在氣候變遷問題上,人們應有怎樣的認識及作法?(占4分,作答字數:40字以內。)
下列2021年的新聞,能印證作者「悲觀面」想法的是:
① 已開發國家承諾於2023年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
② 英、美等國承諾,2022年底前終止海外未減排化石燃料的直接投資,日、韓等大金主國未加入連署
③ 懸宕多年的《巴黎協定》全球碳交易市場規則,於氣候峰會確立架構,有助於政府與企業交換碳權
④ 印度提議將氣候峰會協定的措辭,由碳排放「逐步淘汰」改為「逐步減少」,獲中國、伊朗、南非等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