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測-社會-題組-63-66
中等
許多國家可能基於某些理由查禁流行歌曲。以臺灣為例,1930 年代開始流行以福佬系民謠為創作題材,當時西門町與大稻埕有許多收費不低的音樂廳,傳唱這些歌謠。但部分歌謠後來遭政府以過於寫實、動搖民心為由,予以查禁。 1950 年代左右,行政院依據《戒嚴法》訂定《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開始管制流行文化,主要由警備總司令部執行歌曲查禁。如披頭四樂團演唱之〈革命〉便因「內容欠妥,混淆視聽,危害社會治安」遭禁。至 1970 年代,查禁業務改由新聞局負責,據統計,當時約有六分之一的歌曲因未通過審查而禁唱。到了 1980 年代,絕大多數歌曲都通過審查,禁唱歌曲大幅減少。面對審查制度,音樂人仍勇於透過流行樂曲批判現狀。曾有外國歌手唱道:「這是最好的年代,所以人民不需要自由」而遭到禁播。有樂評指出,該歌詞字面上說政府讓經濟成長率翻升,表示統治萬能,所以人民也就不需要自由,但實際是諷刺該政府,試圖以經濟成果遮掩其威權統治事實。像這類具批判性的樂曲,多非屬主流文化,常被忽視;但也有作品廣受歡迎,甚至在特定時期帶動反叛精神。請問:
從人權保障與法治國原則來看,關於戒嚴時期政府查禁歌曲之相關規定與現象,下列評論何者正確?
以憲政主義的角度詮釋題文中樂評對於「人民不需要自由」一曲的評論,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樂評所指出該首禁歌的反思批判?
某一時期,出現以流行音樂表達對現狀的不滿,甚至帶動一個充滿反抗、叛逆、迷惘的時代精神,促使社會上形成一股改變的風潮。下列何者最符合此種情形?
圖 8 為 1930 年代臺北局部地區的市況圖,圖 9 為根據當時該區主要土地利用型態,歸納簡化繪製的都市內部空間結構圖。文中提到的音樂廳,最可能以圖 9 中何處分布較多?image.png
統計數據
答對率: 44 %鑑別度: 33 %高分組答對率: 61 %低分組答對率: 28 %
相似題目
留言 (0)